數據發佈
前9個月全省CPI累計上漲1.4%
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10月15日發佈數據,9月份,全省CPI同比上漲1.3%,漲幅比8月份縮小0.6個百分點,環比與8月份呈持平狀態。前三季度,全省CPI累計上漲1.4%。
9月豬肉價格同比上漲18.4%,漲幅比8月縮小2.9個百分點,影響總指數上漲0.55個百分點。鮮菜價格上漲6.9%,影響總指數上漲0.23個百分點。蛋和鮮果價格同比分別下降13.5%和10.8%,二者合計影響總指數下降0.4個百分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煙酒類價格分別上漲4.7%和3.2%。由於通信資費和汽柴油價格下調,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下降2.6%。
環比來看,9月份,食品價格環比下降0.4%。鮮菜價格環比總體下降8.5%,水産品價格環比下降1.1%,部分地區豬肉價格在9月中旬也呈現小幅下降態勢。
專家解讀
年內將保持低幅增長態勢
“9月份全省CPI漲幅出現較大幅度回落,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豬肉價格經歷連續快速上漲後,開始趨於平穩。”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副處長李紅梅説。
豬肉價格一直是CPI走勢波動的重要因素。今年3月份之後,豬肉價格的同比漲幅就逐月擴大,到8月份漲至此輪高點。持續價格上漲,帶動了養殖戶的積極性,進入9月份,生豬存欄量有所增加,豬肉價格漲幅趨穩,與8月份環比持平,同比漲幅回落2.9個百分點。
拉低9月份物價漲幅的另一重要因素是鮮菜價格的明顯回落。8月份,由於伏缺等因素影響,鮮菜價格同比漲幅達24%。9月份,地産菜大量上市,鮮菜價格環比總體回落達8.5%,同比漲幅回落至6.9%,對CPI漲幅的影響回落0.5個百分點。
進入四季度,李紅梅認為,從需求層面來看,節日效應開始凸顯,將拉動價格水平總體上行。同時,進入冬季之後,本地的農副産品供應量將減少,鮮菜、鮮果、禽蛋等産品的供應成本相應上升,從而推動價格上漲。
“但物價總體不會出現較大幅度波動,仍保持低幅上漲態勢。”李紅梅分析,年內豬肉供應總體將保持穩定,有利於物價的平穩運行。同時,當前PPI價格處於持續下行態勢,也決定了今年內物價水平將持續穩定在較低的漲幅水平上。
百姓感受
“菜價降了,每月少花近百元”
10月15日早晨,家住合肥市政務區的趙女士在翠庭園菜市場購買了6斤雞蛋,滿滿一大袋。“上個月雞蛋價格漲了不少。從4塊多一斤漲到5塊2一斤,現在價格又降了,一斤還不到4塊錢,所以多買點。”談起近兩個月逛菜市場的感受,趙女士滔滔不絕,“豬肉價格也不便宜,七八月份裏脊肉賣16元一斤,9月份就漲到17元一斤了。不過,後來感覺就沒怎麼漲了。”
在繁昌縣繁陽鎮,每天必到菜市場逛一圈的黃大媽對當地的菜價瞭如指掌。她告訴記者,9月份以來,各種各樣的蔬菜都上市了,可以選擇的品種更多了,最大的感觸還是蔬菜價格比較“平實”,不少蔬菜價格都比夏天時候便宜多了。“青菜的價格從每斤三四元降到2元一斤,沒去殼的毛豆從剛上市的4塊多降到1塊5一斤,蘿蔔也是每斤1塊5……”黃大媽説,“因為菜價降了。總體算下來,每個月家裏買菜的支出少了近百元。”
企業連線
“肉價波動總體合理,不會坐‘過山車’”
“從今年初到9月上旬,生豬價格大約上漲了40%左右,隨後開始回落。目前價格進入了理性階段,大約為每公斤16元左右,企業每頭生豬的利潤約為300元,算比較豐厚的。”10月15日,安徽安泰農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楊勇告訴記者,今年養豬企業效益普遍不錯,首先是因為今年以來未出現大疫情,其次也與去年豬肉價格持續低迷,今年價格出現補償性上漲有關。
據介紹,出於環保的要求,今年安徽省一些養豬場的規模有所縮減,在去年豬肉價格低迷期,一些養殖企業由於虧損等經營性原因選擇了退出,因此總體養殖規模有所下降。
“今年春節後,生豬價格是每公斤14元,基本算是養殖戶的保本價了。”合肥春然肉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進説,6月份開始,豬肉價格逐漸上揚,到了9月份,生豬價格最高時達到每公斤19元,養豬企業每頭豬盈利高達400元至500元。“現在養豬的散戶越來越少,養豬業朝著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大型的養殖企業對養殖總量控制得比較好,比較理性,不會出現一窩蜂去擴大或縮減養殖規模的情況,因此豬肉價格的波動也在合理範圍內,不會出現‘坐過山車’的狀況。”王進分析説。
網友熱議
“CPI漲幅回落也是需求不足的一種表現”
@天上星星咋不説話:鮮菜價格下降還是挺明顯的。秋季蔬菜陸續大量上市,市場供應量明顯增加,同時蔬菜需求又沒有什麼明顯增強,菜價上漲乏力呀。再過段時間天氣轉冷,蔬菜價格應該會回升。
@貓咪快點跑:CPI漲幅回落也是需求不足的一種表現吧?有效需求不足打破了原來的供需平衡,造成消費品和工業出廠品價格漲幅都持續下行,可見目前經濟發展的下行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陳海洋1984:CPI是經濟風向標。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大,行業、區域、企業發展繼續分化,深層次矛盾顯現。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刻不容緩吶。(記者 胡旭 田婷 陳樹琛)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