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郵科院以“雙創”驅動企業快速穩健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19 18:02 來源:
【字體: 打印本頁

近日,從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傳來好消息,由該院光纖通信技術和網絡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聯合開展的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傳輸基礎研究取得最新成果---高達200Tbit/s超大容量波分復用及模分復用的光傳輸系統成功運行。該成果是繼該院去年100.23Tb/s超大容量傳輸80公里實驗入選兩院院士評出的2014年國內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之後的又一重要突破,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市場成為創新的指揮棒

武漢郵科院的發展史,可以説就是一部我國光通信技術不斷跨越發展的創新史。該院成立於1974年,是中國光通信發源地。從第一根實用化光纖誕生開始,我國光通信幾乎所有“第一”項首創均源於該院。2000年10月,該院由事業型單位轉制為中央直屬企業,成為國家三部委聯合認定的“創新型企業”之一,目前是全球唯一有能力對光纖通信領域三大戰略技術:光通信系統、光纖光纜、光電子器件進行綜合性研究與開發的企業,三項産品綜合競爭力排名均進入全球前五位,連續八年榮登“中國光通信最具綜合競爭力企業十強”榜首。

特別是近期,該院在超大容量、超高速率、超長距離光通信傳輸領域,連續3次成功衝擊全球第一,推動中國光通信技術實現了從“與發達國家差距最小的領域”向“部分領域實現全球領先”的轉變,為打破西方對我國通信技術封鎖、創造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産權的光通信技術、推動全球光通信産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創新難,持續創新更難。在回答為什麼武漢郵科院能夠不斷開拓創新時,院長童國華的言語中,出現最多的詞就是“市場”。他説,轉制之初,院轉變觀念,改産品研發評價標準,將客戶需求作為項目立項和産品規劃的重要依據,將市場佔有率和盈利水平作為産品成功與否的關鍵評判要素。院將科研人員獎勵與新産品的銷售規模和利潤直接挂鉤,建立科研和市場雙向人才流動機制,每年有15%以上的科研和市場人員進行雙向流動,“關起門來搞研發”的落後觀念被摒棄,從市場上來,到市場中去,“基於市場驅動的産品開發”理念逐步成為廣大研發人員的行為準則,有效解決了科研與市場“兩張皮”問題。多年來,該院始終堅持“高標準”,立足“兩個導向”(市場導向、技術導向),保持“兩個水平”(國際商用水平、國際先進水平),“構想一代、研究一代、儲備一代、開發一代、生産一代”,打造了由技術研究、中試、成果轉化組成的多層次創新技術平臺。堅持“高投入”,將每年銷售收入的10%用於研發投入,僅“十二五”期間,全院研發投入總金額就超過80億元,投入佔比達10.4%,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12項。

資本成為創業的加速器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更應該是創新成果受益的主體,創新成果的有效轉化成為關鍵。截至目前,武漢郵科院累計取得500多項創新成果,90%以上均已轉化為産品。企業規模也成倍數增長,截至2014年底,該院總資産、銷售額分別為2000年的10.5倍、20倍。

院在公司化改制中,積極推動優質資源上市,通過引進外部投資者夯實創新基礎。目前,企業集團下已有三家上市公司,融資總規模超過55億;院下屬各公司投資主體已實現多元化,混合所有制公司總資産佔比已超80%,各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創新活力得到充分發揮。

2008年9月,該院設立控股子公司——武漢光谷烽火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烽火創投”)。目前,烽火創投已發起設立了3支股權投資基金,參與了1支産業投資基金,基金總規模超過5億元,重點投資戰略性新興産業,已在智慧電網、光電子傳感、應急安全管理、新能源、軟體等新興産業領域累計投資總額超過1.3億元,目前累計投資收益超過5000萬元,已投項目中有兩家公司已申報創業板IPO。

在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該院還積極支持創新團隊市場化運作,鼓勵核心管理團隊和關鍵技術人員持股,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在企業內部打造員工創新創業平臺。2011年9月,院將下屬全資子公司中安全監控與管理項目團隊從公司剝離,成立武漢烽火眾智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定位於智慧監控與安全管理。該公司引入員工持股,核心員工持股佔比21%,公司成立第二年合同額就突破2億元,2014年8億元,今年有望突破15億元。

“創新谷”成為“雙創”新平臺

武漢郵科院在發展中,不“固步自封”,充分利用各種創新資源,積極開展産學研用合作。尤其是這兩年,該院將企業深化改革與“雙創”相結合,依託“互聯網+”,改變技術創造培育模式,積極打造眾創平臺,強化平臺孵化。2015年6月,該院出資1000萬元設立武漢烽火創新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烽火創新谷”)。該公司採用“雙基”模式,即以武漢郵科院現有部分場地為基地,地方投資6000萬用於基本建設改造;雙方聯合設立1.5億創新基金,支持建設軟體創新與服務平臺。烽火創新谷一改以往“先有巢再引風”模式,直接走“實體化”道路,不僅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圍繞戰略性新興産業主線,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新的産業生態體系,而且將充分發揮郵科院技術密集和産業積聚效應,吸引和培育一批適合院自身發展的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吸引和挖掘一批符合院未來發展的高端優秀人才。

面對未來發展,童國華説,唯有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的硬道理。武漢郵科院將始終眸準“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這一總目標,牢牢抓住“技術、人才、資本”這三大關鍵要素,堅持堅持創新與傳承緊密結合,突出創新驅動,始終保持高標準、高投入,保障市場化運作方向,不斷深化員工激勵,充分發揮廣大員工創新創業激情,積極開展員工創新工作室建設,大膽嘗試,銳意進取,不斷鍛造核心競爭力,理直氣壯去引領,努力實現再“跨越”。

責任編輯: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