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嵩齡:我國文化遺産保護的新領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3-09 17:58 來源: 國務院參事室
【字體: 打印本頁

我國文化遺産保護的新領域

國務院參事  徐嵩齡

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利用。近些年來,我國文化遺産保護出現的兩種新類型:一是現已蔚然成風的傳統村落和村寨保護;一是開始得到關注並呼籲的三線建設時期的遺址(簡稱“三線遺産”)保護。它們開闢我國文化遺産保護的新領域、新方向。

傳統村落既存在於漢族地區,更存在於少數民族地區。在那裏,由於相當多的少數民族傍山或依山而居,故而稱之為“村寨”。傳統村落和村寨與歷史名城和名鎮,構成表徵我國五千年以上農業文明的雙壁。作為文化遺産的村落和村寨,有著其他遺産地普遍不能兼具的四項特徵,即:活態性(其傳統生活方式與功能一直正常發揮);整體性(它的主要結構與組分均可視為遺産);物質加非物質(既有物質文化遺産,又有非物質文化遺産);人文加自然(相當多的村落或村寨既有一個人文社會環境,又有環繞其周邊的自然與半自然環境)。而且,遺産村落和村寨,有著異常豐富的文化形態多樣性。它們不僅為當代文化人類學貢獻了具有五千年農業文明基因並深具中國特色的研究樣本,而且更深、更廣、更為多樣地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三線遺産是指在我國三線建設期間建成、現已廢棄、但具有重要政治、經濟和社會歷史意義的工程遺址,它們根據“靠山、分散、隱蔽”方針,主要分佈於以川、陜、黔為主的西南、西北、中南腹地山區,多是以採礦和冶煉業、重型機械工業、國防工業、交通、科教為主的大型或超大型基礎設施。三線遺産是距離當代最近、其意義又極為重要的工業遺産。其物證意義在於:它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對中國現代化發展路徑的認識和探索;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力爭上遊、努力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業氣概;體現了一切服從國家需要與長遠發展、一切著眼於人民利益的大公無私的共産主義精神風貌。三線遺産所反映的三線建設是黨史、國史一直在回顧、探討、乃至爭議的重大論題。雖然歷史的遠去,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這一回顧和討論不是趨於淡薄,而是愈發濃烈。三線人的理想、抱負、大公無私、集體主義、不畏艱險、獻身精神,對改革開放後成長的一代人,不啻神話。

傳統村落與村寨的保護,對我國文化遺産保護力量與實踐提出新的挑戰。現時歐洲中心主義的遺産保護理論是針對靜態遺産而言的,而傳統村落和村寨是整體性的活態遺産。中國遺産界應勇於承擔傳統村落和村寨保護理論創新的責任。既處理好活態遺産保護問題,又處理好村落和村寨居民生活與時俱進地提高問題。

三線遺産的保護也應有別於舊有的對歷史遺址的保護。三線遺産的保護與展示,更要體現其蘊含的精神,對遺址及其周邊的景觀,以及當時的交通線路,其保護方案設計,應突顯三線精神。謹防墮入庸俗的旅遊美學的舊路。

 

 

簡歷:

男,1945年11月生,江蘇泰興人。無黨派人士。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文化和自然遺産經濟學研究工作。2004年3月被聘任為國務院參事。(簡歷來源:國務院參事室網站)

責任編輯: 呂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