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新聞中心集體採訪聚焦文化發展 “一帶一路”是最好的中國故事
“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10月20日下午,十九大新聞中心響起了一聲渾厚的京劇唱腔,接著掌聲、笑聲一片。
這是“文化發展開創新局面”舉辦的第三場集體採訪現場,應記者們的要求,京劇表演藝術家孟廣祿代表現場清唱了一段。
本場集體採訪會,中國傳統文化凝聚的文化自信、“一帶一路”上的文化傳播等成為熱點話題。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孟廣祿,中央電視臺駐北京記者站站長王小節,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西亞非地區廣播中心主任夏勇敏五位黨的十九大代表現場回答記者提問。
劉玉珠代表認為,“一帶一路”是偉大的倡議,它惠及沿線各國乃至世界,倡議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主要靠文化,靠交流。各國歷史、宗教、文化、社會制度不同,相互之間的了解和溝通特別重要。只有了解別國的文化才能産生尊重,産生了尊重才能産生學習和借鑒的作用。而在這方面,沉澱了前人智慧的文物、文化遺産能發揮重要作用。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後,我國和沿線多個國家開展了15個境外聯合考古項目,對5個沿線國家開展了文物修復方面的援助,平均援助資金達上億元,比如我們在柬埔寨、尼泊爾、緬甸等開展了震後文物援助。”劉玉珠代表介紹説,同時,國家文物局每年組織上百場國際間的展覽合作與交流。交流能使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相互了解,達到彼此尊重,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文化交流説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需要精心準備。夏勇敏代表印象最為深刻的是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非洲國家坦桑尼亞時,在演講中舉了一個例子,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熱播,使坦桑尼亞觀眾了解到中國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習主席説出這句話時,會場上所有人都報以會心的歡笑和熱烈的掌聲。”夏勇敏代表認為,歡笑和掌聲證明坦桑尼亞的觀眾、聽眾確實看懂了這部電視劇。
站在文化傳播的角度分析,夏勇敏代表認為《媳婦的美好時代》能走紅非洲,一是用東非地區通用的斯瓦希裏語進行了翻譯,掃除了受眾觀看這部電視劇可能存在的語言障礙,二是選擇了反映中國當下生活的電視劇,家長裏短,在非洲家庭中也存在,容易引起共鳴。還有就是通過和坦桑尼亞國家電視臺合作,擴大了受眾群體。“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證明只要我們找準了方式,用受眾聽得懂的語言和聽得進的方式,用一個個容易引起共鳴的故事,就能把我們的故事講好。”
作為文化事業的傳播者,王小節代表認為“一帶一路”本身就是最好的中國故事,“在貧困的非洲、偏遠的小山村,孩子們上不了學,而中國人去給他們建起了學校,讓他們看到了電視。我相信這樣的新聞報道,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會接受,因為這是全世界都有共鳴的情感”。
作為京劇藝術的大師,孟廣祿代表更關心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挖掘民族優秀的特性。“只有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孟廣祿代表把習主席倡導的“一帶一路”比作一條船,“大家一塊坐上去,開闢一條新的道路”。孟廣祿代表和同事們最近排了一齣戲叫《鄭和下西洋》,主題就是唱響“一帶一路”。“因為每一個人、每一個社會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有知己,世界才會有光明。”孟廣祿代表説,“我也希望吸收別國的文化發展成果。我們文藝人有責任把中國文化傳承下去,一代代發揚光大,更好地唱響中國主旋律。”(記者 佘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