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透出新時代中國經濟新信號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 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透出新時代中國經濟新信號
新華社記者安蓓、齊中熙、季明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指出這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透露出哪些信號?
信號一: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及與之適應的經濟政策框架,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説,從“高速”到“高質量”、從“增長”轉向“發展”,與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相符合。“增長是經濟總量的增長,而發展的內涵更加豐富,其要義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
“制定戰略,先看清出發點在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從發展出發,以質取勝,有利於引導政策重心轉向追求質量和效益。
信號二: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成為主攻方向
一面是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大而不強;一面是性價比高的産品需求得不到滿足,部分消費流向國外,在人民群眾需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過程中,供給面無法適應需求面升級的矛盾愈發凸顯。
“鋼鐵産能過剩,但每年還要進口一千多萬噸特種鋼材,必須通過加強技術改造、企業兼併重組、提高産品質量,把中國鋼鐵工業由大做強。”十九大代表、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説。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代表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産能要做“減法”,發展新興産業、改造升級傳統産業做“加法”,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做“乘法”,使供給和需求更好匹配。
信號三: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創新能力不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金融脫實向虛、人才結構失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代表説,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在市場需求疲弱、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降背景下,出現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企業“棄實投虛”現象,不少實體企業感到融資難、融資貴,制約了結構調整、産業升級和創新發展。要引導資本及各類要素向振興實體經濟聚力、發力,築牢國家發展根基。
“技術、資金、勞動力,是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最關鍵的要素。”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正中説,通過優化制度環境,實現實體經濟與三大要素協同發展,將推動實體經濟沿著高質量軌道成長。
信號四: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我們面向國家和産業需要重新佈局,推動産學研結合,不僅形成價值幾百億的産業,更讓自身成為全球無機化學研究的引領者。”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洪茂椿代表説,國家要強大,科技必須強大,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信號五:鄉村振興戰略造就“三農”新面貌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十九大代表、上海市奉賢區委書記莊木弟説,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報告明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讓農民吃了“定心丸”。“鄉村振興戰略讓大家方向更明,我們要加油幹,2020年蘭考有信心與全國人民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代表説。
信號六: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局面
報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這是在較長時間跨度中對中國經濟發展空間進行佈局。“十九大代表、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説,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局面,將不斷釋放中國經濟的潛力和活力,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新的發動機。
區域協調發展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構建新的城鎮格局,這其中農民工轉移很關鍵。“對農民工這個群體來説,‘中國夢’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實現城市夢。”十九大代表、福建荔豐鞋業開發有限公司車間主任翁鈺珍説,加快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讓這個群體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信號七:改革要啃硬骨頭 開放形成新格局
報告指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産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經過近40年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改革行至中流,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剩下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
“沒有産權的有效保護,企業家就缺乏充分激勵提供更好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的産品和服務;沒有要素自然流動,降低了要素配置效率,也會影響人民以合理價格獲得更高質量的産品和服務。”白重恩説。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國將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一個全面開放的中國,將對全球市場和製造業格局産生深遠影響。”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