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經濟建設>> 區域經濟
 
縣域經濟百強再排座次 經濟強縣空間格局初形成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02日   來源:經濟日報

全國縣域經濟總量格局

連續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差異性比較圖

資料來源: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 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心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心以公開資料為基礎,再經資料的對比、核實、甄別,完成了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再排座次。與以往相比,本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出現了一個新的情況,那就是全國經濟強縣的空間格局已初步形成。

    據介紹,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第五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第五屆中國中部百強縣(市)、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市)以及第五屆全國各省市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排序結果已經揭曉,名單將陸續公佈。

    在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評價中,江蘇省江陰市再次名列榜首,實現了三連冠。全國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江蘇江陰市、江蘇昆山市、江蘇張家港市、江蘇常熟市、福建晉江市、江蘇吳江市、浙江慈溪市、浙江紹興縣、江蘇宜興市、山東榮成市。西部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新疆庫爾勒市、四川雙流縣、內蒙古準格爾旗、雲南安寧市、內蒙古伊金霍洛旗、重慶江津市、內蒙古鄂托克旗、重慶合川市、雲南大理市、四川綿竹市。中部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河南鞏義市、湖南長沙縣、河南偃師市、山西河津市、河南新密市、河南禹州市、河南新鄭市、湖南瀏陽市、河南滎陽市、湖北仙桃市。

    經濟強縣的空間格局初步形成

    1/7的縣創造了全國縣域1/3的國內生産總值

    參加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縣域單位不包括縣級市轄區,共計2005個,其中縣級市370個、縣1464個、自治縣116個、旗49個、自治旗3個、特區2個、林區1個。

    全國縣域經濟總量:縣域內人口總數達9.15億,佔全國總人口的70.41%,比第四屆有所減少;全國縣域經濟的地區生産總值達7.71萬億元,佔全國GDP的56.31%,比第四屆有所增加。

    全國縣域經濟的平均規模:縣域人口,平均45.65萬人;縣域經濟的地區生産總值,平均38.4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平均1.32億元。

    全國縣域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為8150元,是全國的77.4%;人均地區生産總值最高的100個縣域是最低100個縣域的15.8倍。

    全國縣域經濟強縣包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西部百強縣、中部百強縣和東北十強縣,共計298個,這些強縣或者具有區位優勢,或者具有資源優勢,是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縣域經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力軍,其經濟實力雄厚,在全國縣域經濟發展中形成了“7—4—3—2”格局,即縣域經濟強縣的數量約佔全國縣域單位總數的七分之一,人口約佔全國縣域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創造的國內生産總值超過全國縣域總量的三分之一,提供的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約佔全國縣域總量的二分之一。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平均規模

    人口81萬多人,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2億元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簡稱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在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中,北京市1個,河北省3個,山西省1個,內蒙古自治區1個,遼寧省5個,上海市1個,江蘇省22個,浙江省27個,福建省8個,山東省23個,河南省2個,湖南省1個,廣東省3個,四川省1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個。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主要分佈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有88個,東北地區有5個,中部地區有4個,西部地區有3個。

    新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有7個:河北武安市,內蒙古準格爾旗,江蘇海安縣、銅山縣,福建安溪縣,山東桓臺縣、曲阜市。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81.5萬人,地區生産總值197.8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2億元,分別是全國縣域平均數的1.78倍、5.14倍、6.25倍。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人均地區生産總值258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650元,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5900元,分別大致是全國縣域平均數的3.16倍、1.88倍、1.38倍。

    西部百強縣(市)平均規模

    人口65.5萬人,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3億元

    評價中心將參加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西部12個省市區的874個縣市旗單列出來,按照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行排列,評價出西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簡稱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第五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在西部12個省市區中,除西藏外,均有分佈,具體是:內蒙古自治區19個、廣西壯族自治區10個、重慶市12個、四川省25個、貴州省6個、雲南省10個、陜西省5個、甘肅省1個、青海省1個、寧夏回族自治區1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0個。

    新進入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的有12個:內蒙古鄂溫克旗、霍林郭勒市、涼城縣、土默特右旗、托克托縣、烏審旗、烏蘭浩特市,廣西臨桂縣、宜州市,陜西志丹縣,雲南富源縣、文山縣。

    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65.5萬人,地區生産總值58.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3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13500元;分別是西部地區縣域平均數的2.04倍、3.33倍、3.22倍、2.17倍。

    中部百強縣(市)平均規模

    人口77.96萬人,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39億元

    評價中心將參加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中部六省的497個縣市區單列出來,按照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行排列,評價出中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簡稱中國中部百強縣(市)。

    中國中部百強縣(市)在中部六省中分佈是:山西省9個、安徽省10個、江西省5個、河南省39個、湖北省18個、湖南省19個。

    中國中部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77.96萬人,地區生産總值74.6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39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10800元;分別是中部地區縣域平均數的1.37倍、2.10倍、2.02倍、1.66倍。

    提升最快的縣(市)西部佔多數

    西部79個,東北地區8個,東部地區13個

    評價中心將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前100個縣(市)單列出來,作為本屆評價中需要特別關注的縣市。

    在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市)中,西部地區佔多數,中部沒有,具體是,西部79個,東北地區8個,東部地區13個。

    全國縣域經濟差異性比較圖顯示

    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依然任重道遠

    評價中心還將全國各省市區所屬的所有縣(市)的經濟基本競爭力排位的平均數的互補數作為各省市區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數,進行全國各省市區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排序。

    與第四屆相比,排位上升的省市區有:安徽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陜西省、河南省、福建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

    從連續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差異性比較圖中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全國縣域經濟的差異性及其動態變化:從2000年到2004年連續五年的全國縣域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的峰值即大多數縣域單位的分佈區域從2500元延伸到4000元,而且這個峰值都低於全國縣域的平均數,這就是常説的“平均數不等於大多數”的現象,具體是,低於全國縣域平均數的縣域單位數分別達到65.6%、65.1%、65.4%、65.8%、66.5%;另一方面,縣域經濟與非縣域(中心城區)經濟也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可以用全國縣域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平均數低於當年全國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的平均數來解釋,具體是,全國縣域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分別是當年全國平均數71.2%、71.0%、72.8%、74.8%、77.4%。

    從2002年“十六大”提出“壯大縣域經濟”後,縣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縣域經濟的差異性存在縮小的趨勢,但發展縣域經濟仍然任重而道遠。

    資料鏈結:縣域經濟的內涵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

    1、縣域經濟屬於區域經濟範疇。縣域經濟是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

    2、縣域經濟具有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區域界線明確。

    3、縣域經濟有一個縣級政權作為調控主體,有一個縣級財政,因此,縣域經濟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並有一定的能動性。

    4、縣域經濟具有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色與其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

    5、縣域經濟以市場為導向。縣域經濟具有開放性。

    6、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縣域經濟活動涉及生産、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一、二、三産業各部門。

    7、縣域經濟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是縣域經濟的發展主題和方向。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的切入點,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推進小康建設的重要任務。(記者 孟憲江)

 
 
 相關鏈結
· 陜西省“十五”期間縣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 解讀五中全會《建議》:如何繁榮縣域經濟
· 1-10月湖南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8.6%
· 三季度廣西工業企業加大投資力度推動經濟增長
· 長三角産權市場有望成為全國首個區域性要素市場
· 甘肅投資體制發生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