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隴中苦瘠甲于天下”之稱的定西市,從貧困到發展經歷了艱辛的歷程。
如何通過有效的載體來記錄反貧歷史,展示反貧成果,為反貧、脫貧提供經驗,是出席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甘肅省全國人大代表石晶長期認真思索的問題。
此次赴會,他帶來了《建立國家扶貧開發博物館》的建議,提出在定西市建立國家扶貧開發博物館。這個建議,不僅得到了甘肅代表團多位全國人大代表的積極呼應,而且還得到了來自新疆、陜西、河南、江蘇等10省區負責人的大力支持。代表們紛紛簽名,並向大會提交了議案。
簽名代表們説,定西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十分貧窮落後的地方。建國以來,定西首開了全國扶貧開發的先河,由以“窮出名”開始向“幹出名”和“變出名”轉變,實現了由赤貧向溫飽的歷史性跨越。
20多年來,定西廣大幹部群眾以實現“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為目標,通過“治山水、強基礎、興科技、調結構”等相互配套的綜合治理,使貧窮落後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
2000年底,全市絕對貧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萬人下降到15.27萬人,絕對貧困面由1982年的78%縮小到5.7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2年的105元增加到1268元。
2003年,在上海召開的全球扶貧大會上,定西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扶貧開發的歷史成效。
石晶代表説,定西是我國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是全國扶貧開發的主戰場。
定西的發展變化全過程見證了中國扶貧開發的壯麗歷程,是中國反貧困事業的時代縮影,並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在定西市建立國家扶貧開發博物館是歷史和現實的最佳選擇。“這些寶貴經驗,對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有必要全面系統地加以收集和總結,而博物館則是有效載體之一,對於促進我國扶貧開發事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記者 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