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王永昌代表:發展經濟同時勿忘古城文化保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張樂、王小波)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紹興,很多人都在追問:一個歷經數千年繁榮的紹興舊城,能否逃脫工業化和商業化的劫數。追問集中在兩個層面:如果將街區內的居民向外遷移,古城將成為一座空城和死城;如果將大片的古建築拆除,歷史的記憶將在地面上消失。

  不過到今天,追問基本得到了答案。全國人大代表、來自經濟強市浙江紹興的市委書記王永昌説,經濟發展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歷史古城的文化保護。只有高度重視經濟發展和文化保護之間的關係,才能使文化培育經濟、經濟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環與和諧發展得到充分的體現。

  儘管已過去許久,但一位外國人的感慨,卻在王永昌代表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髮碧眼的漢克——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會員造訪紹興,寬闊的馬路、櫛比的高樓沒有吸引他的注意,舊氈帽、烏篷船、小橋流水,滿眼的東方風情卻迷醉了這位歷史學家和建築學家。“看繁華和現代化,我可以去美國和中國的上海浦東,論中國的歷史文化,我卻只能來到這裡。”

  漢克的感嘆,是對這個城市的莫大觸動。1999年,紹興首次提出對魯迅故居及周邊地帶實行保護,其中的重要內容是,將作為主幹道的魯迅路改為步行街。一邊是文物保護專家們對魯迅故里那些傳統建築命運的憂心忡忡,一邊是把魯迅路改為步行街後紹興城區交通將陷於癱瘓的現實擔憂。在“改”與“不改”之間,爭論由此而起。在爭議聲中,徘徊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紹興,一直走到2001年。是年,《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獲省政府通過。規劃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在8.32平方公里的老城區範圍內,對魯迅故里、越子城、書聖故里、八字橋、西小河等五大片歷史文化街區實行保護,以留下每一朝代不同文化內涵的歷史遺存。由此,紹興開始對古城保護的探尋之路。五年後,紹興給出了答案。答案是一個保護歷史遺存與改善生活環境平衡的方程式。

  王永昌代表説,歷史街區已破舊,影響了居民的居住條件,將它們夷為平地,另蓋新樓,是最簡便的做法。然而,街區是紹興古城的文脈,拆掉了就等於斷了文脈,只要這文脈一息尚存,我們就有責任救治,讓它們復活。在街區保護中,民為風,建築為貌,要體現古城的原生態風貌,兩者缺一不可。缺少了老百姓,歷史街區就缺少了魂。這一思維方式,成為紹興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古城保護一以貫之的理念。

  從名人故居到名人故里,使魯迅故里區域內的文物“大樹”變成了文物“森林”;從小、散、多的人文景點到綜合性的旅遊景區,使魯迅故里的年遊客量從60萬人次上升到100萬人次;從功能單一的景點到展現魯迅當年真實生活場景的景區,使每年有50萬學生在“跟著課本遊紹興”中,獲得了愛國主義教育。正是因為古城保護,避免了從街區裏繁衍出來的文化因為其消失而無處安放四處流浪,在街區建築“外面小臺門、裏面大世界”的風格裏,傳遞著紹興人內斂務實、富而不露的性格。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後將進一步‘重視文化遺産和自然遺産保護’,這是對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文化保護的城市經營理念的最大肯定。”王永昌代表説。(完)

 
 
 相關鏈結
· “兩會”代表委員熱議:保護文化遺産刻不容緩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受猛烈衝擊面臨三大難題
· 劉延東強調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面臨難得機遇
· 國務院要求加強文化遺産保護 確定文化遺産日
· 中國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大規模展覽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