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6日   來源:新華社

 

第二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第四章 發展現代農業

    堅持把發展農業生産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增值能力,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第一節 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堅持糧食基本自給,穩定發展糧食生産,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達到5億噸左右。加強糧食主産區生産能力建設,提高糧食單産、品質和生産效益。建立糧食主産區與主銷區間利益協調機制。抓好其他區域糧食生産能力建設。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加強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改造大型灌區,加快中低産田改造,提高耕地質量和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加快農作物和畜禽水産良種繁育、飼料飼養、疫病防治、資源節約、污染治理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培育和推廣超級雜交水稻等優良品種。加強物種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改革傳統耕作方式,推行農業標準化,發展節約型農業。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和農膜,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緩釋氮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適用技術。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第二節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優化農業産業結構。在保證糧棉油穩定增産的同時,提高養殖業比重。加快發展畜牧業和奶業,保護天然草場,建設飼草料基地,改進畜禽飼養方式,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水平。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林和花卉産業。發展水産養殖和水産品加工,實施休漁、禁漁制度,控制捕撈強度。

    優化農業産品結構。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産品。重點發展優質專用糧食品種、經濟效益高的經濟作物、節糧型畜産品和名特優新水産品。

    優化農業區域佈局。提高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北平原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在氣候條件適宜區域建設經濟作物産業帶和名特優新稀熱帶作物産業帶。發展農區、農牧交錯區畜牧業,在南方草山草坡和西南岩溶地區發展草地畜牧業,恢復和培育傳統牧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缺水地區發展旱作節水農業。

    第三節 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

    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産品質量安全和標準、動物防疫和植物保護、認證認可等服務體系。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加強農村經濟信息應用系統建設。推進農業服務組織和機制創新,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第四節 完善農村流通體系

    推進農産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促進農産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快供銷合作社經營網絡改造和城市商業網點向農村延伸。完善鮮活農産品“綠色通道”網絡。發展農資連鎖經營,規範農資市場秩序。

第五章 增加農民收入

    第一節 挖掘農業增收潛力

    積極發展品種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産品。延長農業産業鏈條,使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發展農産品加工、保鮮、儲運和其他服務。支持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培育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健全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産品和綠色食品生産。鼓勵優勢農産品出口。發展休閒觀光農業。

    第二節 增加非農産業收入

    推動鄉鎮企業機制創新和結構調整,引導鄉鎮企業向有條件的小城鎮和縣城集中。扶持縣域經濟發展,注重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和服務業,壯大縣域經濟。健全就業信息服務體系,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有序轉移,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合法權益,增加農民務工收入。

    第三節 完善增收減負政策

    繼續實行對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加大補貼力度,完善補貼方式。促進農産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穩定農業生産資料價格,建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嚴格涉農收費管理,禁止向農民亂收費、亂攤派。

第六章 改善農村面貌

    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政府引導、群眾自願,因地制宜、注重實效,改善農民生産生活條件。

    第一節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生産生活設施建設。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基本實現全國所有鄉鎮通油(水泥)路,東中部地區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區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健全農村公路管護體系。積極發展農村沼氣、秸稈發電、小水電、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完善農村電網。建立電信普遍服務基金,加強農村信息網絡建設,發展農村郵政和電信,基本實現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按照節約土地、設施配套、節能環保、突出特色的原則,做好鄉村建設規劃,引導農民合理建設住宅,保護有特色的農村建築風貌。

    第二節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

    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現狀調查,綜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農藥、化肥和農膜等面源污染,加強規模化養殖場污染治理。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改善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禁止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城鎮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農村轉移。

    第三節 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

    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培訓鄉村衛生人員,開展城市醫師支援農村活動。建設農村藥品供應網和監督網。加強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防治。完善農村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

    第四節 發展農村社會保障

    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條件的地方要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補助、災民救助等社會救助體系。

第七章 培養新型農民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第一節 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

    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收學雜費,對其中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按照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原則,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農村教師培訓計劃,使中西部地區50%的農村教師得到一次專業培訓。鼓勵城市各單位開展智力支農,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全面實施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

    第二節 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

    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和科技素質。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培養一大批生産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人和科技人員。

    第三節 發展農村文化事業

    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擴大廣播電視和電影覆蓋面。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扶持農村業餘文化隊伍,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産業。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開展“文明村鎮”和“文明戶”活動,引導農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八章 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

    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和預算內固定資産投資,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確保財政用於“三農”投入的增量高於上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財政支出主要用於農村,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重點要放在農業和農村。改革政府支農投資管理方式,整合支農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鼓勵、支持金融組織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積極發展小額信貸,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業和農村。

第九章 深化農村改革

    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搞好土地承包流轉中的仲裁服務。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範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發揮農村信用社的支農作用,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穩步推進集體林權改革。加快徵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

    大力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重抓好村黨組織建設,同步推進村民自治組織和其他村級組織配套建設。積極推進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推進政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