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專題專欄>> 環境保護
 
甘肅境內長城破壞十分嚴重 搶救長城刻不容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蘭州12月7日電(記者張錳)今年6月份開始,甘肅省投入1000萬元開展為期3年的長城資源調查。記者在採訪時發現,甘肅省境內長城破壞十分嚴重,搶救長城已刻不容緩。

    甘肅境內現存6條以上古長城,有千里之長。千百年的自然侵蝕,這些長城逐漸破損。

    武威市黃羊鎮境內有一段蜿蜒數公里的明長城,竟然坍塌分解成大大小小的幾十段,遠遠望去,仿佛一把破舊的鋸齒。記者走進觀察,發現這些城墻墻體早已風化空鼓,形成脆弱的土殼,用手輕輕一撥,整片的墻體就剝落下來。

    武威市長城鄉岸門村有一處長約4公里的明長城。雖然在長城腳下樹立著一塊“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長城遺址”的石碑,但一條柏油公路將長城截斷,成了完全不相干的兩段。

    據長城資源調查甘肅試點調查組韓翀飛組長介紹,調查組通過對甘肅省山丹縣境內長城遺跡實地考察、測量,發現山丹縣城以西的許多長城主體位於民居區或耕地內,當地農民取土蓋房,或削城開發耕地,導致墻體逐年縮小或坍塌,墻體可見部分已經很少。如果現在不採取有效措施,再過十幾年,這段長城將蕩然無存。

    專家指出,長城的絕大部分墻體都已經不同程度受損,並且破損的地方基本上都得不到及時修復,目前還沒有辦法將長城這樣大體量的文物完全保護起來。

    目前,中國除了少數經過旅遊開發的長城段外,絕大部分長城段都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在河北、北京、天津,穿行在山嶺間的磚石長城歷經千百年風雨,坍塌狀況越來越嚴重;在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西部地區,佔整個長城70%以上的夯土長城大多處於自然條件惡劣的偏遠山區,常年受風沙侵襲及雨水沖刷,墻體斷斷續續,斷處長的達到幾十公里,短的也有幾十米,很多地方如果沒有專家指點,已經看不出長城的痕跡。

    甘肅省嘉峪關市文化局副局長杜思平説,從總體來看,由於長城線太長給管理和保護帶來諸多不便,加之人為和自然的破壞,目前對長城的保護已刻不容緩。

    中國文物主管部門正在採取一項新的措施——發動長城沿線的群眾充當“長城衛士”。

    分佈有4400多公里長城的甘肅省也建立了省、縣、鄉、村四級長城保護體系,特別是在長城沿線的村莊,成立了由當地村民組成的“長城保護小組”,實行村主任負責制。

    “僅靠人數有限的文物專業人員根本無法對綿延萬里的長城進行有效保護,必鬚髮動民間力量。”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説。

    目前,地方政府已經開始採取措施,完善管理保護機構,保證充足的保護經費,強化民眾保護長城的意識。同時,在日常的保護中,管理人員定期檢測、觀察、做好記錄,加大巡邏力度,對老化坍塌的長城進行保護、修補。

 
 
 相關鏈結
· 甘肅長城“斷身縮水”
· 長城保護條例12月起施行 長城保護步入法治軌道
· 《長城保護條例》將正式實施
· 解讀長城保護條例:長城保護要明確職責 科學保護
· 河北文物局正式啟動全省長城保護管理和執法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