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 黃全權)在對外貿易經濟的拉動下,國內船舶工業向好的態勢已引起多方關注。但與此同時,造船能力“過度擴張”的勢頭也開始急劇顯現。
根據有關方面匯總的統計數據,如果目前各地規劃的造船建設項目都付諸實施,2010年我國造船能力將超過4000萬載重噸——這一數字超出我國規劃目標近一倍。
針對國內造船能力快速擴張的勢頭,國防科工委一位負責人日前發出警告:“如果市場需求回落,造船供需矛盾將會凸顯,有可能引發過度競爭。”
“高峰”之中藏隱憂
國內造船熱的迅速升溫很大程度上源自世界船市的誘人景象。
數據顯示,2006年全世界造船完工量7440萬載重噸,承接新船訂單14160萬載重噸,均創出歷史新高。同時,新船價格指數也居高不下,成就了世界造船史上名副其實的高峰年。
在國內,由於我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對外物流中90%以上依靠船舶運輸。2006年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56億噸,增長15.4%。國內幾大航運公司日前提出,“十一五”期間擬在國內購船2000萬載重噸。
在興旺的船市刺激下,國內的造船能力開始快速擴張,特別是我國沿海的山東、浙江、江蘇和遼寧等地,投入巨大熱情發展造修船業。
根據各地公佈的雄心勃勃的造船規劃:到2010年,上海、江蘇將分別從現在542萬、328萬載重噸擴張至1000萬載重噸的規模;遼寧、浙江將分別從現有的246萬、117萬載重噸發展至650萬載重噸;山東也將從現有的30萬載重噸快速攀升到600萬載重噸……
擴張背後“過剩”露頭
但在火熱的船市之下,種種隱憂已經浮出水面。來自中國船舶工業綜合經濟技術研究院的數據表明,目前,日本、韓國等傳統造船大國的造船能力都接近3000萬載重噸,且紛紛採取措施加快發展。2010年世界造船能力將接近1億載重噸,遠遠超過全球新船市場年均6500萬載重噸的需求。
與此同時,在國內各類造船建設項目大幹快上的同時,産能過剩的跡象已經清晰顯現。
“如果各地規劃的建設項目都付諸實施,2010年我國造船能力將達到4000萬載重噸以上,超出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近一倍。”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一位負責人説。“按此計算,全世界造船産能可達到1.15億載重噸,大大超出實際需求。”
一些專家指出,目前國際船市已連續數年高位運行,向下調整的壓力逐漸增強,而且這種回調可能恰逢我國造船能力的集中釋放。一旦船價下跌,在韓國、日本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情況下,我國大量的過剩産能會引發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
必須正視的嚴峻事實是,一旦出現上述情況,船廠開工率普遍不足,骨幹船廠經營困難等將接踵而至,船舶工業經濟的發展將面臨大起大落的風險。
多方著力遏制“衝動”
業內人士指出,造船設施的投資屬於沉沒成本,一旦投入難以退出。當世界造船業進入低谷時,必將出現大量船臺船塢閒置的情況,造成資源浪費,並對國家金融安全和投資人的利益構成威脅。
事實上,造船企業通常佔用大量的優質岸線,這些岸線一旦用於造船將難以改為他用。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説,各地政府和船舶界應深刻認識船舶工業産能過剩帶來的危害,避免重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世界船市進入低谷,許多船塢被迫封存的舊轍。
專家同時指出,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匯率風險增大的背景下,國內造船業更需要建立全行業風險預警機制。據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個百分點,我國造船業將蒙受近20億元的匯率損失。
據悉,目前有關部門已開始著手研究相關政策,將採取有力措施,控製造船能力的過快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