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經濟貿易>> 産業經濟
 
裝備製造業已經成為遼寧省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03日   來源:人民日報

瀋陽機床集團數控機床生産線。 靳軍 攝

    當“中國製造”享譽全球之時,遼寧響亮地提出:“建設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用中國裝備支撐中國製造!”

    遼寧的自信,來自曾經擁有的眾多的“第一”。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巨輪,第一台組合機床,第一輛內燃機車……遼寧的裝備製造業源遠流長,中國工業化的豐碑上鐫刻著遼寧的貢獻。

    遼寧的自信,更來自今天創造的新的“第一”。在地鐵施工中大顯身手的我國第一台雙護盾硬岩掘進機,實現了我國在超大型船舶研製上“零”的突破的第一條30萬噸超大型油船,裝備高級轎車的第一款高性能渦輪增壓汽油發動機……遼寧的裝備製造業正在升級換代,中國現代化的征程上走來遼寧裝備的新方陣。

    2006年,遼寧裝備工業增加值增長24.8%,成為全省第一大支柱産業,今年上半年又增長34.5%。在裝備製造業的178類産品中,遼寧居於全國前列的就有58類,佔32.6%。

    裝備,經濟發展必備;裝備,國家強盛必備。

    裝備製造業,遼寧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老基地,新面貌:

    一道奮起的曲線

    裝備製造業在遼寧是老産業——多年來一直是全省工業支柱。裝備製造業在遼寧又是新産業——新的技術:大量先進技術的研發應用,使裝備製造成為高科技的代表;新的佈局:鐵西工業走廊、臨海臨港工業園、“五點一線”産業開發,遼寧裝備製造業正在發揮集聚效應;新的企業:轉換機制,重組改造,一批現代化的骨幹裝備製造企業挺起脊梁。

    從“老”到“新”,遼寧裝備製造業劃出一道奮起的曲線。

    上世紀90年代,長期積累的體制機制矛盾,把遼寧裝備製造業推入困境:産品賣不出去,許多企業停産,全省工業企業連續57個月虧損,下崗職工上百萬人,佔全國的1/10。

    裝備製造業莫非真的走進死衚同?幾十年積累的優勢莫非真的被市場拋棄?

    遼寧沒有服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裝備製造業生産機器設備,是為經濟發展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産業,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和競爭力。美、德、日等主要發達國家,無一不是裝備製造業強國。暫時的不景氣,不代表裝備製造業沒有未來。

    “遼寧要建設成為國家新型産業基地,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努力用中國裝備支撐中國製造。”省委書記李克強説。

    遼寧有良好的工業基礎,素有“共和國裝備基地”之稱;遼寧有數百萬産業工人,其中高級技工就有40萬人;遼寧有雄厚的科研技術力量,遼寧的企業正在經受改革的洗禮。得天獨厚的條件凸現遼寧發展裝備製造業的比較優勢。遼寧乘著國家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春風,重新高揚發展裝備製造業的大旗,決心把老工業基地打造成我國先進裝備製造業的新基地。

    新基地需要新思路。遼寧開闊視野,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中,在整個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對裝備製造業重新謀篇佈局。

    ——東搬西建,瀋陽鐵西區擺脫困境,一個面積350平方公里的“沈西工業走廊”初現雛形。

    鐵西新區,綠樹鮮花中一幢幢現代化的新廠房拔地而起;鐵西老區,新建的居民小區,商場酒店,花園綠地,錯落有致。新老鐵西,面貌一新,難尋昔日老工業區的昏暗破舊。鐵西集中了瀋陽60%的工業企業,被稱為“東方魯爾”。然而,鐵西一度困難重重,40萬産業工人中有13萬人下崗,被戲稱為中國最大的“度假村”。鐵西改造面臨艱難選擇。是繼續注資拯救老企業,還是把企業放入城市發展的大盤子中去搞活?遼寧省和瀋陽市果斷決策,全面實施搬遷整合。老城區和鐵西新區之間的級差地租,使206戶老企業獲得土地置換資金120億元,在鐵西新區卸下包袱輕裝前行。鐵西老區改造成為商業區和居民區。幾百根大煙囪倒下去,兩個嶄新的鐵西站起來。目前以鐵西新區為核心的 “沈西工業走廊”已成為先進裝備製造企業的聚集地。

    ——“兩區一帶”,遼寧裝備製造業轉身向海,有了新優勢。

    過去遼寧的裝備製造企業集中在腹地。2005年,遼寧提出“五點一線”沿海發展戰略,裝備製造業在新一輪沿海開發開放中挑大梁。“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將以造船為重點,力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裝備製造業基地。大連臨港工業區正在打造成運輸裝備基地。大連臨海工業區則為一批大型裝備製造企業提供專用碼頭,供大件下海。沿海與中部城市群優勢互補,互為依託,合力發展先進製造業。

    新思路,新變化。遼寧裝備製造業走出低谷,躍上新的臺階。2006年,遼寧的裝備製造業産值達到1000億元,首次躍升為全省第一大支柱産業。

    老企業,新活力:

    一場深刻的變革

    企業是産業的主體,裝備製造業的振興在於裝備製造企業活力的煥發。

    遼寧是工業密集區,也是國有企業密集區。舊體制的微觀基礎上矗立不起來新的産業大廈。遼寧以股份制改革推動國有企業體制再造,探索産權多元化,破解國有企業改革這道難題。

    國有企業改革是不懈的探索。沈鼓集團今年與中石油、中石化簽署了各佔總股本30%的組建新公司的框架協議,並擬於年底前完成新沈鼓集團組建工作,爭取用兩年左右時間實現上市。沈鼓資産狀況良好,産品供不應求,這麼好的形勢為何還要與別的企業“重組”?難道不怕引進了巨頭失去控制權?對此,沈鼓的回答是,引進戰略投資者不是缺資金,而是以此實現股權多元化的轉變,建立法人治理結構,使企業擁有更強健的肌體,促進未來重大技術裝備國産化的發展。

    沈鼓的“主動出擊”,是遼寧國企開闊視野、引進戰略投資者的一個範例。省國資委評價:“産權多元化不僅帶來了新的資金,也成了新體制新機制的生長點。”

    遼寧一大批國有企業敞開懷抱,面向省內外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企業長遠發展的內在機制。目前,遼寧國有大中型企業改制面已達85%以上。

    國資,民資,外資,遼寧多方引進戰略投資者。中央企業成為競爭中的一個重要角色。遼寧的一些大型企業都是職工上萬、資産幾十億的“大塊頭”,一般投資者不具備實力;一些重大裝備,還涉及産業安全問題。遼寧把目光投向中央企業。“大塊頭只有更大塊頭的企業才能推動,才能保證技術支撐,保證主營業務發展。”中國兵器集團、中國鋁業集團等央企紛至沓來,與遼寧一些大型國有企業資産重組,有的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有的收購兼併,重現生機。遼寧改制的大中型企業中,一半以上是由央企兼併、控股或參股的。

    國有企業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遼寧注重企業體制創新與內部機制再造緊密結合。“人事、用工、分配製度改革,都是要得罪人的事兒。可為了企業的發展,我們還是得揮起‘手術刀’。”大連重工起重集團董事長宋甲晶談起企業內部改革,感慨萬千。幹部制度改革,集團本部組織機構砍掉一半,幹部能上能下;用人制度改革,每年一定數量的員工末位淘汰;分配製度改革,幹得好的員工月收入上萬,幹得不好的,只能拿幾百元。有陣痛,更有收穫。4年前,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員工上萬人,經營總額16億元;現在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預計今年經營額將超100億元,而員工只有4000多。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遼寧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981.38億元,增長13.4%,實現利潤總額209.02億元,增長2.4倍。

    國有企業改革是一項社會工程。國有企業歷史包袱沉重,企業辦社會,人員眾多,債務巨大。遼寧省積極推進國有企業配套改革,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安置分流人員,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實行債務重組。目前,全省就業形勢明顯好轉, 2005年離崗失業人員有258萬多人,到 2007年一季度離崗失業人員就業率已達到80%;城鎮登記失業率大幅下降,由2004年的6.3%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4.7%,穩定就業率達到63.5%,為企業發展創造了寬鬆環境。僅瀋陽市就為推進這些配套改革支付社會成本170多億元。

    蓄之既久,發之必速。改革讓企業獲得了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共和國裝備基地”重現輝煌。今年上半年,遼寧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和利潤增幅分別達34.5%、76.3%。

    老産業,新技術:

    一條創新的道路

    一台盾構機20多米長,一台門座起重機8層樓房高,一台連鑄機上百噸重——重大裝備的確夠“重”。不過,重大裝備的價值卻不在於此,而是其內含的高精尖核心技術,否則再大的設備也只是一堆鋼鐵。

    重大裝備核心技術哪來?遼寧一些裝備製造企業也曾走過彎路。“引進—落後—再引進”,資金一輪輪投入,高技術含量的大型裝置仍是國外産品的天下。

    “尖端、核心的技術永遠是買不來的,我們必須自主創新。”越來越多的企業有了切身的感受。

    QC185燃氣輪機,在瀋陽黎明公司也被稱作“爭氣機”。幾年前的黎明公司,剛剛軍轉民,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但黎明還是果斷下馬了多個與主業不相干的項目,聚集航空發動機工業最精粹的力量,向裝備製造業王冠上的明珠——燃氣輪機發起進攻,生産出我國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船艦用燃氣輪機,使我國在國防、重工業領域的動力裝置不再完全依賴進口,開始裝上“中國心臟”。“我們全力以赴研製生産燃氣輪機,就是要爭一口氣,在這個高科技行業實現國産裝備的突破。”在黎明幹了40多年的工程師周義説。

    “再窮不能窮研發。”瀋陽鼓風機廠每年都有嚴格控制的資金計劃,唯獨對技術開發和員工培訓費用“上不封頂”,還明確每年要至少將銷售收入3%—5%用於技術開發。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轉子車間中,每分鐘可達6萬轉的加工中心正等待出廠。沈鼓黨委書記李軍介紹説:“別小看這黑不溜秋的東西,代表國內頂尖技術。過去,我們兩個月都造不出來,現在半個月就能出廠,客戶排著隊要。”

    研製週期長、投資大、風險高是重大技術裝備的一個顯著特點。自主創新靠企業,也離不開政策的扶持。

    “我們這樣一家規模不大的民營企業,也能得到政府的資金支持,真是想不到。”大連大森數控自主研發的五軸連動數控系統剛剛獲得遼寧省有關部門的獎勵,總經理楊玉洪備受鼓舞。

    大連市經委副主任張乙明介紹説,大連市早已明確,不論是民企還是國企,不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不點”,只要搞創新就會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這支持包括優惠政策,也包括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僅機床數控系統這一項,大連市就出資2000萬元設立專項研究基金,支持企業研發。

    要讓好政策在重大裝備創新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遼寧每年都拿出一定資金支持裝備製造業企業搞研發。其中2005年,遼寧全省有69個裝備製造項目獲得技改貼息資金2.8億元。沈飛、大連船舶重工、瓦軸等骨幹企業,已建起18家國家級技術中心,均不同程度地得到政府資金支持。

    眾手推得泰山移。遼寧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結出纍纍碩果:沈鼓集團自主設計製造的5.2萬立方米流量空氣壓縮分離裝置,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我國乙烯市場30多年的壟斷;遠大集團4米/秒高速電梯,突破了洋品牌的多年包圍;還有500千伏超高壓大容量輸變電設備、70厘米型曲軸核心部件……越來越多的中高檔重大裝備打上了“自主知識産權”的印記。

    好産品受到市場追捧。美麗的大連港一片繁忙景象,遼寧裝備製造業的興旺直接反映在這個出海口上——進出港貨物量快速增長,老碼頭早已滿負荷運轉,新港區也是熱火朝天。一台臺裝船機緊張地工作著,一排排大型裝備好像整齊的列兵立在岸邊,等待著上船出海。

    風正帆揚再起航。遼寧裝備,正在走向大江南北,裝備中國。  (記者 楊振武 皮樹義 白天亮)

 
 
 相關鏈結
· 東北亞博覽會:東北裝備製造業打造國際競爭力
· 東北裝備製造業迅速崛起 撐起中國製造業的脊梁
· 擔起"裝備中國"的重任:我國裝備製造業發展綜述
· 中國裝備製造業:在“重任”中迎接更大、更強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