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午,第七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珠海航展”)在珠海開幕。兩年一屆的珠海航展已經成為了世界航空航天界的一次盛會。交流、學習、洽談、採購,是航展的“主旋律”。作為國內最大的宇航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自然成為航展上當之無愧閃耀的“科技明珠”。
在11月4日至7日舉辦的航展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將全面展示其技術實力、經濟實力和近兩年來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時利用展會搭建交流平臺,讓航天科技集團的産品和技術走向市場,增進與同行的交流,擴大相互合作。
航天科技集團的成果和産品在2號館B、D區展出,展出面積3500平方米。展覽內容涵蓋宇航系統、導彈武器系統、航天技術應用和航天服務員4大主業,包括運載火箭及技術、載人航天、衛星及太空探測、衛星應用單機系統、導彈炸彈、無人機等方面上百項重大技術創新成果(産品)的模型、實物和圖片等。
航天科技集團帶來最大規模、最新技術、最具科技實力的項目和産品參展,充分展示近兩年來的創新成果,展出的很多項目和産品均為首次亮相,可謂看點紛呈。而三個“首次”,更是讓公眾對航天科技多了一份期待與遐想。
“神七”軌道艙試驗品首次示人
不久前,“神七”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作為“神七”任務火箭、飛船這兩大核心繫統的抓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首次讓最具有科技創新的成果———“神七”飛船軌道艙的備份産品實物與公眾“親密接觸”。
據悉,該軌道艙在此次“神七”飛行任務中具備了氣閘艙和軌道艙的雙重功能,是一項突出的科技創新成果。航天員需要在這個狹小的“過渡間”裏完成真空環境和地面環境的轉換,確保出艙任務的圓滿完成。
由於任務需要,軌道艙已經永遠地留在了茫茫太空。而參展的軌道艙的試驗産品,與實物是1:1的比例,具有部分上天的軌道艙的功能。公眾透過這個“龐然大物”,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航天員在軌道艙的生活條件以及試驗環境,破解航天員的出艙之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觀眾還可以在航展上看到返回艙1:1的模型,甚至可以在艙內的座椅上過一把“航天員”的癮。
四大主業首次齊登場
作為一家國有特大型企業集團,航天科技集團的“科技魅力”遠不止飛船、火箭、衛星這一系列耳熟能詳的宇航産品。
和以往參展相比,航天科技集團此次參展的項目和産品將首次全面覆蓋到宇航系統、導彈武器系統、航天技術應用産業和航天服務業4大主業,讓普通百姓切實感受到航天科技“從茫茫太空走進百姓生活和千家萬戶”。
節能環保産業“新兵”———氣動脫硫脫硝、煤化工項目,讓觀眾體會到航天技術為我們的“地球母親”所做的貢獻;新能源應用“典範”———風力發電、太陽能光伏項目,讓觀眾感受到航天技術在服務城市、清潔能源方面上的功用;航天製造國産化“碩果”———液壓支架、紅外甲烷遙感器等項目,讓觀眾看到印有航天LOGO的“中國製造”産品散發出的民族之光。
航天科技集團總會計師吳艷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航天技術應用産業目前已經佔到了集團公司總收入的半壁江山,今後要進一步挖掘航天的‘技術金礦’,使更多的航天技術應用於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在不遠的將來,更多普通百姓將在生活中更多地享受到航天高科技帶來的福祉。
“太空救援隊”首次齊亮相
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利用一切有效資源進行抗震救災的偉大壯舉中,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衛星等高科技手段發揮了巨大作用。先後共有9種型號15顆衛星參與了救災工作,它們組成了龐大的“太空救援隊”,從太空中給災區人民和救災工作帶來了巨大幫助。此次展會中,航天科技集團首次展現以北斗一號衛星為代表的一系列高科技應急指揮調度系統在應急狀態下的救援體系。
透過展出內容,觀眾可充分感受到在特殊應急狀態下,“導航星”定位緊急救援、“通信星”接通急救生命線、“氣象星”細觀災區風雲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