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擴大國內需求 促進經濟發展>> 經濟述評
 
“新華視點”:應對危機不能妨礙轉變發展方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應對危機不能妨礙轉變發展方式
——對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 宋振遠)中國正站在改革開放第一個30年和第二個30年的歷史節點上。

    胡錦濤總書記18日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週年大會上指出,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情況下,要更加堅定地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應如何汲取改革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如何防止在應對危機中滑向單一投資擴張的老路?如何確保“十一五”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目標不落空?近日,“新華視點”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

    汲取“短期波動衝擊發展戰略”的歷史教訓

    記者:改革開放30年,中國GDP年均增長高達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大會上坦言,我國生産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

    歷史地看,為應對短期經濟波動,曾多次轉移我們中長期發展的注意力,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遲遲難以推動,影響到可持續發展。請您分析一下這方面的經驗教訓。

    盧中原: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閃耀著實事求是的思想光輝。講話中多次強調了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事實上,早在“九五”計劃(1996年至2000年)中,我國就提出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出這一目標主要是針對粗放式的高增長中,反復出現投資過熱和低水平擴張嚴重等問題。

    當時,我國用同樣的能源消耗所創造的國民生産總值,僅相當於日本的五分之一、英國的三分之一和美國的二分之一,而且也低於印度的水平。

    雖然“九五”計劃提出很多好的設想,但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九五”計劃的執行。面對通貨緊縮和經濟降溫的趨勢,經濟政策對刺激經濟增長的關注超過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西部大開發戰略。

    “十五”計劃強調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效益和結構優化效益,重視資源的環境問題,相應也提出了一些環保指標,但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這期間,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得一些長期呼籲的老問題更加突出: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調,部分行業盲目擴張、産能過剩,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緩慢,能源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加劇,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然相當粗放。

    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十一五”規劃重新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明確要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通過自主創新和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保障,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我認為,應對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必須按科學發展觀要求,認清短期波動和長遠發展的關係,真正將“保增長”和“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

    經濟下行並不僅是國際金融危機之過

    記者:有人將此輪國內經濟下行歸結于國際金融危機來襲,事實果真如此嗎?

    盧中原:實事求是地説,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只是一方面。這一輪經濟週期性回調也有內在的需求,即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經濟週期的波動使它進入了回調期。此前,中國經濟已連續6年保持高增長,世界罕見。

    正是週期性下行和國際金融危機兩個力量的疊加,使此輪迴調太猛了。為避免出現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導致的那種局面,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緊急出臺4萬億元擴大內需的政策,加上帶動各地的投資,總數應該有10萬億元之多。

    記者:近來有專家提出,4萬億元投資的投向仍多為基礎設施等“傳統項目”,擔心會再次形成重復建設和産能過剩。您怎麼看待這一問題?

    盧中原:這正是我們所憂慮的。改革開放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技術進步、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和管理改善等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增大。但這是以過去經濟增長粗放程度過高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方式遠未實現全局性、根本性轉變。與世界先進國家水平甚至國際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顯。

    據統計,中國工業部門每年多用能源約2.3億噸標準煤。中國礦産資源總回收率僅為30%,比世界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無論按照每千克石油當量産出的GDP,還是單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計算,目前中國的水平均比世界高收入國家低15%以上,比歐盟國家則低40%以上。

    在粗放的增長方式下,土地、淡水、礦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越來越脆弱。因此,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不能再回到粗放投資的老路上去。“十一五”規劃提出的轉變發展方式目標不能“懸空”,這是中國站在30年改革新起點上必須完成的戰略任務,不能因短期的經濟回調而輕易改變。

    如何防止“保增長”與“調結構”兩張皮現象?

    記者:這次擴大內需的鉅額投資計劃,是應對短期波動的一種反週期政策,目的是防止經濟下滑過猛,熨平經濟波動週期。應當如何防止出現“保增長”和“調結構”兩張皮現象?

    盧中原: 我們要警惕為了大力拉動經濟增長、走出下滑通道,導致原本要淘汰的企業和落後生産工藝死而復生。一定要抓住當前經濟週期性回調的絕好時機,促進結構優化、淘汰落後、體制創新和技術進步。

    最近,國際油價大幅度降低,現在燃油稅改革已啟動,接下來應以此為突破口,加快推動資源價格改革。

    關鍵領域改革不到位,粗放的經濟增長就容易反彈。目前除了資源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急需改革外,還需加快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和公共財稅體制、土地管理體制、技術創新機制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為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提供體制保障。

    “中國信心”來源於良好的中長期發展趨勢

    記者:前一個時期,溫家寶總理在多個場合強調,信心比黃金、貨幣還重要。您認為中國發展的信心來源於哪?

    盧中原:觀察一個經濟體增長的潛力,不能光看短期需求回落。判斷經濟形勢,要善於看中長期趨勢。工業化中後期、城市化加速期、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等,世界上有幾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有這麼多潛力同時疊加在一起?

    中國的城市化率還不到2001年世界平均水平,工業化還處於中期,發展空間很大。過去我們很缺資本,現在則是如何用好鉅額資本積累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中國勞動者素質有較大提高,可以帶來新的人口紅利。同時,中國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有力支撐了經濟高增長。今後,經濟增長後勁要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這方面潛力很大。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2008年比1998年的條件好得多,體制條件、開放型經濟的完善程度已有很大轉變。中國早已加入世貿組織,可以爭取到更多迴旋餘地和休養生息時間。1998年中國外匯儲備才1300億美元,我們就承諾人民幣不貶值;現在有2萬億美元的儲備,可以更從容地應對金融海嘯。

    記者:在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的大背景下,2008年中國發生了三件大事。抗震救災,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檢閱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就。舉辦奧運會,以一種海納百川的姿態,展現了一個開放的中國。應對世界金融危機,以一種沉著應變的風範,體現了改革開放30年積累的雄厚實力。您認為,中國明年能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嗎?

    盧中原:2008年中國發生的三件大事,預示在改革開放30年的新起點上,中國有信心直面挑戰,轉變發展方式,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到何時扭轉經濟下滑趨勢,因為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我認為寧可把短期波動風險考慮充分些。但中國經濟增長有強大的動能和潛力,如果應對得當,明年仍會保持可觀的增長速度。

擴大投資絕不能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 周英峰、朱立毅)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會議同時強調,絕不能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這些重要論述,指明了明年經濟工作的任務,也對堅持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政績觀提出了具體要求,説到了人民群眾的心坎上。

    今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快速蔓延和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影響,加上國內經濟生活中尚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我國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在這樣的形勢下,立足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著力在保增長上下功夫,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國家近期連續出臺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政策措施,目的就是要加快解決當前突出問題,推動明年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個別地方和部門為了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不顧實際,盲目決策,甚至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由此導致的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大肆擴張,生産能力出現過剩,生態環境嚴重惡化;一些基礎設施倉促建設,建成後或空置閒用,或質量低劣。這雖然一時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卻也埋下了經濟結構失衡、資源環境透支等苦果。

    保增長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民生。總結以往的教訓,一些幹部之所以熱衷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或是出於錯誤的“政績觀”,或是出於私利。無論是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還是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都不僅不能使百姓受益,甚至還要讓群眾背上沉重的負擔。這雖然在表面上增加了當地經濟的總量,卻造成人力、物力、財力損失,並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經濟需要平穩較快發展,民生需要有新改善。要實現這個目的,既要著力解決當前困難,更要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增強發展的後勁。無疑,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不管面臨的困難多大,絕不能重走“低效益總量擴張”的老路,更不能搞“形象工程”與“政績工程”。

    近期,為避免出現新一輪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防“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國家宣佈採取強力措施,特別是派出聯合檢查組分赴各省,全程監控資金使用,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在實現保增長目標的努力中,需要進一步健全監督機制,完善政績考核體系,實施“陽光”決策;需要各級領導幹部自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妥善處理好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係,堅決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多做管長遠的工作,多創造群眾得實惠的政績,既努力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又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

胡錦濤強調:抓緊做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各項工作

    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下午進行第五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他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是提高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根本舉措,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重要保證。我們要深刻認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意義,大力推動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不斷贏得發展新優勢、開創發展新局面。

李克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解決重點民生問題

    4月6日至8日,李克強在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省長李鴻忠等陪同下,先後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孝感、武漢等地,走進大山深處,來到田間地頭,深入農村、社區、企業和農貿市場,同基層各族幹部群眾親切交談,著重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解決重點民生問題進行調研。他在考察中指出,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內外形勢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多。應對前進中的各種挑戰和風險,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力度,推進改革開放,著力解決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加強公共服務,著力解決重點民生問題,努力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述評:煤電供求矛盾再度警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朱立毅、劉錚、朱一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9日在分析煤炭電力運行情況時指出,今年一季度,雖然全國發用電量增速有所回落,但仍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煤炭供求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下一階段,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大力推進結構調查,抑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

 
 
 相關鏈結
· 吳定富:保險業改革重在調整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