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政策解讀
 
解讀五中全會《建議》:促進和加強和諧社會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6日   來源:新華社

為什麼把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作為“十一五”期間的重要任務?

    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 《建議》把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原則,明確提出,促進社會和諧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條件,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

    第一,建設和諧社會是需要我們長期奮鬥的歷史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從新時期新階段的發展特徵和要求出發,提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將“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胡錦濤同志在2005年2月19日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些重要文件和講話都表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係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關係到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堅持不懈地為之奮鬥。

    第二,促進社會和諧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在大力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建設和發展,更加重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重視創造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社會氛圍,使發展更全面、更協調、更具有可持續性。

    第三,促進社會和諧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體提出了“社會更加和諧”的目標要求。“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加強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必須取得實質性進展。

    第四,促進社會和諧是在新的歷史階段保持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決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或正在出現一些新特點新趨勢,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更複雜更突出。一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縮小發展差距和經濟社會協調任務更艱巨;二是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並趨於多樣化,社會利益關係更趨複雜,地區間、行業間、部門間和不同群體間的利益出現了差別,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加大;三是勞動者就業結構和方式不斷變化;四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趨多樣化。這些都給社會穩定與和諧帶來影響。“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抓好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就必須正確應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類矛盾和問題,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大力促進社會和諧。(完)

 
 
 相關鏈結
· 解讀五中全會《建議》:怎樣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 解讀五中全會《建議》:財稅改革的重點有哪些
· 解讀五中全會《建議》:怎樣加強義務教育
· 解讀五中全會《建議》:如何支持企業“走出去”
· 解讀五中全會《建議》:怎樣加強和完善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