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政協委員曹鴻鳴:應改變當前草原生態治理模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董峻、顧瑞珍)“讓自然之手拂綠草原!”到京參加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曹鴻鳴委員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當前的生態治理思路重人力、輕自然力。生態恢復應在加大投入實施生態建設工程的同時,重視生態保護的作用,釋放自然力。”

  “國家針對退化草原實施的一些生態工程,治理效果不盡如人意的重要原因是,部門分割的治理經費使用缺乏有效性和可持續性。”曹鴻鳴委員説,“現行政策強調退耕還林,還林有錢,還草沒有錢或者錢很少,老百姓也就不顧樹木死活把主要精力放在種樹上了。”

  “在這種投入模式影響下,試圖通過造林改變本來在草原上天然分佈的草或灌木,收到的效果不大。”曹鴻鳴解釋説,草原上的森林覆蓋率不到1%,而要實現“三北防護林”15%的森林覆蓋率目標不現實。另外,樹木“阻擋”沙塵暴比起草“捂蓋”沙塵暴的作用要小得多。而飛播帶來了大量的外來種,容易使一個完美的生態系統變成物種比較單一的系統,如毛烏素沙地就變成了以羊柴、油蒿為主的灌叢,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大大降低。

  溫克剛等委員建議,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涉及許多部門,如林業、農業、水利、環保、礦産資源、土地、自然保護區等。在具體的生態恢復中,上述部門必須從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全國一盤棋。實現上述治理的關鍵一環是保證經費使用的有效性。經費的發放應給具有較好經濟實力和信譽的企業或科研單位,企業所採取的措施必須建立在科學的依據之上,而科研單位要有企業作為依託。

  “目前我國生態最脆弱的地區大多位於西部,這裡的自然環境原本就不適宜大量人口的生存。解決這些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釋放自然恢復潛力,建立自然保護區。”曹鴻鳴委員提出,應以人為本,將分散的、撒胡椒面式的經費使用模式向城鎮集中,將以前用於生態補償、修路、救災、教育、醫療衛生、滅蝗滅鼠、造林種草、飛機播種、水利工程、希望工程等等的費用集中起來使用,大大提高經費使用的有效性。

  曹鴻鳴委員還建議,對於那些違背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超大型人工生態工程,及時進行調整甚至果斷停止都不失為明智的做法。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種樹不如保樹,種草不如保草。在生態恢復上,釋放自然力,是較好的出路。(完)

專題鏈結:中國政府網2006年“兩會”專題

 
 
 相關鏈結
· 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公佈草原首次全面監測情況
· 圖表:我國草原建設出見成效 生態問題依然突出
· 上學 就業 看病——政協委員會診民生“三大難”
· 中科院院士托政協委員提交建議 為教育工作獻策
· 劉漢元委員認為應強化金融服務“三農”力度
· 浙江籍政協委員走訪浙商 聽取對提案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