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委員建議:用好大醫院資源 醫療投入向基層傾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5日   來源:經濟日報

    一個合理的醫療資源結構應該是金字塔型的,社區醫院是塔基,大型醫院是塔尖。小病進社區,大病和疑難雜症進大醫院。現在卻呈現倒金字塔型。最近,國家提出要大力發展城市社區醫療,這個號召在“兩會”上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北京宣武區廣內西便門東裏社區衛生服務站,自2000年納入醫保體系以來,一直是社區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十分依賴的醫療服務站。經濟日報記者 李樹貴攝

    記者親歷:社區醫療省時省心

    就在“兩會”採訪爭分奪秒的節骨眼兒上,記者病倒了。離家最近的一家三級甲等醫院也要半個小時的路程,而且醫院裏人滿為患,掛號排長隊、打針排長隊,打一次點滴要搭上半天時間,怎麼採訪?正在躊躇為難之時,鄰居建議不妨到家門口的社區醫院就診。

    早上8點從家裏出來,不到5分鐘路程就進了醫院。醫院很小,不用排隊,到窗口就能掛號。5角錢的掛號費讓記者感慨不已。當然沒有大醫院分科那麼細,無論是呼吸、心血管還是糖尿病,都是由一位大夫看,確實是“全科醫生”。聊天中了解到,給我看病的醫生是上世紀60年代初畢業的醫科大學生,現在,社區醫院醫科大學畢業的醫生很難見到。醫療設施和藥品也不十分齊全,輸液的藥物仍需要病人到大醫院開。但小醫院有小醫院的方便。進得門來,一位病人正與醫生拉家常。看來,大夫對病人的情況瞭如指掌,彼此都成了熟人。打點滴的病人不多,護士非常熱情,還特意在病人手腕下墊上了一小塊海綿,讓人心裏暖融融的。護士輕聲叮囑記者,“已經認識您了,不用再開單子了,直接進來就行。明天早點來,早上消炎效果好,一會兒就滴完,不耽誤工作。”

    一個多小時後,點滴打完,趕往會場,小組討論剛剛開始。記者輕輕舒了口氣:是的,儘管醫療設施和人才還有很大欠缺,但有社區醫院存在,真好。

    委員建議:用足用好大醫院資源  醫療投入向基層傾斜

    “你在打點滴?”到了會場,正準備採訪,何惠宇委員看到記者手背上的白色膠布,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關切地問。這位在醫療戰線上工作了幾十年的老院長思維十分敏捷、活躍。當得知記者是在社區醫院就診時,他點了點頭。“大力發展城市社區醫療,這是抓到了點子上,這項舉措是解開城市‘看病難’的一把鑰匙。”何惠宇對記者説,建設社區醫院,首先要用足、用好大醫院的資源,把大醫院與社區醫院有機地結合起來。社區醫院方便就醫,但醫療設施不足,

    醫療人才匱乏,老百姓的信任度不足,有病還是往大醫院跑。建設城市社區醫院,不應該把希望都寄託在國家投入上。把大醫院的資源和人才與社區醫院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大醫院有了更大的醫療市場,另一方面,社區醫院有了強大的技術和設備、人才支撐,等於有了“靠山”。整合現有醫療資源,把大醫院與社區醫院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城市社區醫療服務。

    具體做法是:社區醫院投票選擇合作的大醫院,與之簽訂合同,進行雙向轉診。大醫院為社區醫院提供設備,進行人才培養,並定期派出醫生到社區醫院工作,以此作為其職務晉陞與收入的重要參考依據。建立綠色通道,在需要時,社區醫院看病的病人隨時可以轉到與之簽訂合同的大醫院就診;在大醫院就診的病人,康復時可轉到所在社區醫院或家庭病房。

    天津市河北區的管理幹部馮幸耘委員説:大家平日裏還是常見病、多發病多一些,如果能在家門口看好病,何必捨近求遠?可是現在,80%的醫療資源在大型醫院。大型醫院越建越大,投入越來越多,小社區醫院捉襟見肘,日見窘迫。很多社區裏的醫院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患者對醫院不相信,病人逐漸流失,醫院生存都成了問題,一些社區醫院搞其他經營甚至找一些“遊醫”來坐診。國家在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時,要出臺政策向基層傾斜。

    她説,在今後的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如果能把社區醫院也納入醫保,同時取消醫保達到一定數額才能報銷的規定,對於促進社區醫院的發展,調整醫療資源結構會大有裨益。(記者 李予陽)

    ▲按照部署,2006年衛生部將在全國推廣雙向轉診制度,鼓勵試推社區醫院“首診制”,讓常見小病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治療,大病則轉向二級以上的大醫院,大醫院確診後的慢性病治療和手術後的康復則可轉至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現“小病不出社區,大病及時轉診”的目標。

 
 
 相關鏈結
· “兩會”代表委員關注失地農民建言徵地制度改革
· 人大代表心繫福利院
· 人大代表申紀蘭、郭鳳蓮、穆祥友談新農村建設
· 人大代表高寶玉:振興東北應儘快完善港口功能
· 馬玉祥委員建議對擾民服務業設環境保護前置許可
· 吳曉青等委員建議:儘快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