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培養新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迫切需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19日   來源:人民日報

    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也是長遠之舉。農民素質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有後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才有保證。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應立足農村實際,認真落實中央的有關要求和部署,切實抓好以下幾個重點。

    著眼生産發展,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勞動技能。隨著現代生産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農業生産對科技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對農民素質的要求也相應提高。與此同時,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要順利實現向非農産業和城鎮的轉移就業,也需要不斷提高綜合素質。適應生産發展的需要,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應加大科技下鄉的力度,通過組建農業科技專家巡迴服務團和服務小分隊、開通服務熱線等形式,大力推動科技人員下鄉入戶,把先進實用技術和各種有用信息及時送到農民手中,增強其科技致富能力;圍繞發展特色農業和農村二、三産業,針對農民不同層次的需要,以增加農民的農業科技知識和經營管理知識為重點,廣泛開展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和扶貧性、創業性教育,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掌握一技之長,增強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幫助他們實現脫貧致富和發展進步。

    加強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整體素質偏低,既表現在科技文化素質上,也表現在思想道德素質上。培養新農民,必須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改變農村文化建設相對滯後的局面,在加強教育和引導中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一是開展形勢教育。變“大面灌”為小載體,聯絡農民的生産生活實際講形勢、講政策、講道理,使廣大農民群眾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高思想覺悟,培育現代意識。二是強化文化熏陶。運用先進文化塑造農民,是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手段。應整合農村圖書室、廣播室、文化活動中心等資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探索建立集議事場所、服務平臺和活動陣地為一體的村民中心,使之成為培育新農民、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依託;抓好農村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動電腦進村,運用現代傳媒手段傳播先進文化。三是創新活動形式。鼓勵農民自己組建文化團體,以節慶文化為龍頭,以農閒文化為重點,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將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中,使他們從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堅持多管齊下,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用良好環境影響。生活方式與生活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良好的生活環境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變農村人居環境,既要著眼長遠,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為優化農村環境打好基礎;又要從解決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人居環境問題入手,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抓好道路建設、改廚改廁、庭院美化等工作,改善衛生環境和村容村貌,為轉變農民生産生活方式創造條件。其次,用長效機制管理。文明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沒有必要的長效機制,新農村建設就會重走“建起來,漂漂亮亮;過一陣,臟亂依舊”的老路。應始終堅持邊建設、邊鞏固、邊提高的原則,圍繞生産、生活、建設、管理、考核等環節,逐步完善動態管理、考核評比等機制,促進農民文明習慣的養成。第三,用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深入開展文明村、文明戶評選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調動農民群眾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推進基層民主,增強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推進新農村建設,應當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推進基層民主,有利於調動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於增強農民群眾的民主法制意識。農民自己的事情要讓農民自己定、自己管、自己辦,絕不能越俎代庖。應選擇符合農民需要和當地實際的新農村建設路子,讓農民不斷從新農村建設中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圍繞農民的現實需要,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引導農民牢固樹立法制觀念,提高其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社會矛盾,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造農村安定祥和、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中共河北省衡水市委副書記 李曉明)

 
 
 相關鏈結
·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貧困地區是工作難點和重點
· 農業部科學編制示範村規劃 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規劃彙編》出版發行
· 農業部部長杜青林:科學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藍圖
· 財政部部長金人慶談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基本思路
· 勞動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就新農村建設接受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