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農村實用人才李官奇:誰説農民搞不出原創發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16日   來源:人民日報

    ■過去的三十年,我沒寫過一篇論文

    ■科研不應看出身,而應看搞出了啥

    人物小傳:李官奇,河南滑縣人。他歷時10年艱辛探索,從榨過油的豆粕中,神話般提取世界第八大人造纖維,並拉絲成線、紡紗成布、染色成衣;他讓中國在世界上第一次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纖維原創技術;他結束了世界人造纖維發明史上沒有中國人名字的缺憾……8月初,李官奇作為農村實用人才的優秀代表,參加了中央邀請專家赴北戴河休假活動。

    清瘦矍鑠,反應敏捷。已過耳順之年的李官奇,看上去很精神。很難將眼前這個土生土長的農民,與摘得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明專利金獎的發明家聯絡在一起。指間的香煙一根接一根,在煙霧繚繞中,李官奇思緒翩翩,愉快地向記者吐露著,一個農民是如何走上了原創發明的路。

興趣,讓我迷上了技術

    記者:一個農民,為什麼會和“技術”、“科研”、“發明”這些字眼聯絡在一起?

    李官奇:興趣,完全是興趣。農民嘛,種地是天職,把地種好了,那是本事。我是高中畢業,在村裏算個文化人吧!打小就愛琢磨點事。我發現周圍好多村的麵粉加工作坊,都不會安裝調試麵粉機械,覺得這可能是很有前途的“産業”。可自己也不懂,就到書店裏買書看。

    記者:看書就能解決實際問題?

    李官奇:能。幹是沒幹過,但琢磨琢磨也能上陣操作,都是調試之類的活兒。結果,磨面速度大大提高,我也掙得了一些維修費。後來,別人辦麵粉廠,我又幫著安裝設備、鋪設管線。

    記者:從榨過油的大豆豆粕裏提取人造纖維,這可是世界性的難題,也是興趣推著你攻關的嗎?

    李官奇:還是興趣。沒人逼著我去攻克什麼世界難題。攻關,那是國家研究所的事(笑)。而且,這些技術也好,發明也好,還能從中創收,我的生活、事業問題也解決了,何樂不為?

搞科研,得靜下來、鑽進去

    記者:搞科研,需要大量的資金,錢從何來?

    李官奇:通過安裝麵粉機械、辦麵粉廠,到1985年時,我已經小有積蓄。後來,又轉向去製造榨油設備。我搞科研的錢都是創業掙來的、省下的。

    記者:這些項目好像涉及不同行業,跨度很大,為什麼?

    李官奇:都在生物工程類打轉,原理差不多。我選擇的多是當時相對熱門的技術,跟著國家政策走。上世紀80年代末,國家提出要搞“菜籃子”工程,我覺得機會來了,養殖業肯定會有大發展,所以就搞起了飼料設備的研究。

    記者:有的人做一時可以,你有什麼秘訣讓自己在科研這條道上堅持幾十年不停步?

    李官奇:做任何事都得有點毅力,搞科研尤其得坐下來、靜下來、鑽進去,不能來回跑。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樣肯定幹不成事。堅持下來,才有可能産生靈感。

我不聰明,但勤奮

    記者:別人説你學技術特別快,是真的嗎?

    李官奇:對我來説,研究技術並不費什麼事。一項新技術,少則三個月,多則大半年就能學會,而且學科之間是相通的,很多技術都是在食品化學這些領域裏打轉轉。像菜籽粕脫毒工藝技術,1990年還榮獲了全國第四屆發明展覽會銀牌獎。

    記者:看來,你今天的成就跟天資聰穎關係很大。

    李官奇:我談不上聰明,只是一個很勤奮的人,特別是有一點自學的本事,像流體力學、材料力學這些專業知識全是自學。對我來説,書是最好的老師。到目前,我已經積攢了30多萬元的書籍,基本上是缺什麼買什麼,在買書上從不吝嗇。

    記者:都讀哪些方面的書?

    李官奇:稀土、紡織、食品化學、生物化學、高分子化學、無機化學等等,這些領域的書和雜誌我買了好多。還有一些國外的刊物,我也關注。要是原版的就請人翻譯。大豆蛋白纖維研究的靈感,就是來自美國的《化學文摘》。

    記者:這個項目是不是費了不少腦筋?

    李官奇:過程很艱辛。我原以為兩到三年就差不多了,沒想到一幹就是10年。投資近4000萬元,我是傾囊而出,還貸了不少款。那時候,家裏的日子很苦,愛人每天傍晚去菜市場揀白菜幫子,孩子也跟著受苦,連工人吃的麵粉都得跟人借。

    記者:的確,人生能有幾個10年?研發都卡在哪兒了?

    李官奇:做出來的樣品,有的強度不夠,有的上色不好,有的不耐水,問題很多。10年間,我試驗了800多次,每四五天就試一次。那時候,經常兩天只吃一頓飯,就是不餓。有時候,看書看著看著就睡著了,但腦子還在動。有時候突然來了靈感,忽地就坐起來了,趕緊記下,改進工藝。

過去是農民,將來還是農民

    記者:聽你這麼説,感覺一個農民要搞科研真的不容易。

    李官奇:農民搞科研,太難了!不像高校、研究所,他們有經費,但也正因為這一點,他們把技術轉換為生産力的壓力和動力也沒我大。我不行,我是個農民,必須儘快把技術轉化成生産力,要不我的投資從哪收回來?發表多少論文對我來説,沒多少實際意義,過去的30年,我沒寫過一篇論文。

    記者:你這些行為在農村是不是不務正業,家裏支持你嗎?

    李官奇:我覺得家庭能理解非常重要。我有時幾天幾夜不睡覺,甚至一個月不回家,可苦了老婆、孩子,但老伴她從不埋怨。我也沒時間管孩子,這可能也是農民搞科研的代價吧。

    記者:你已申請了21項發明專利,稱得上農民發明家了。

    李官奇:已經授權的才8個。農民發明家可不敢這麼説。我只是個愛琢磨科研的農民。

    記者:作為4個公司的老總,你還習慣農民這個身份嗎?

    李官奇: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身份永遠是農民,戶口到現在還在農村。在滑縣的公司裏,我聘了400多個工人,都是周邊的農民。我知道有些人瞧不上農民,更瞧不上農民搞科研。誰説農民搞不出原創發明?我始終認為,搞科研不應該看出身,而應該看他到底搞出了什麼。(盛若蔚)

 
 
 相關鏈結
· 吉林人事廳計劃每年免費培訓5萬名農村實用人才
· 中央邀請農技專家和農村實用人才北戴河休假紀實
· 吉林出臺進一步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作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