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需要企業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那麼這種發展思路給中小企業帶來哪些影響?
記者就此採訪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中國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季松教授。吳季松是奧組委奧運總體影響項目、信息中心顧問,北京循環經濟促進會會長、國際科技園協會顧問委員會學術委員,著有《新循環經濟學——中國的經濟學》。
記者: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生態和環境保護的形勢日益嚴峻,發展循環經濟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請問這是怎樣的一種模式?
吳季松:循環經濟要求我們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切實考慮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此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循環經濟模式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是“資源——産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實現從“排除廢物”到“凈化環境”到“利用廢物”的過程,從而達到“最佳生産,最適消費,最少廢棄”。
記者:循環經濟理念實施的主體是企業,企業在實施過程中應當注意些什麼?
吳季松: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未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選擇。在一定意義上説,現代企業的競爭,將演變為提高資源與能源效率的競爭。對企業來説,循環經濟要求企業樹立環境成本意識。比如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由於與貿易有關的環境保護要求將增加企業成本支出,影響産品取向,最終影響企業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政府日益關心環境保護,研究貿易與環境的關係。這種消費環境的變化,已經使企業成本擴展到包括生産與發展在內的全部社會成本。同時,企業也越來越重視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綠色品牌的設計,關注“可回收”、“無磷酸酶”、“pH值平衡”、“不損害臭氧層”等項目內容。世界上許多國家對産品實行“綠色標誌制度”,我國稱為“環境標誌制度”,就是一項保護生態環境,增強公民環境意識,提高産品競爭力的有力手段。
記者:您提到了“環境成本”問題,有一個詞叫“生態成本”,這似乎是社會支付而不是企業支付,是這樣嗎?
吳季松:這是企業的一個錯覺。
事實上,生態成本應該納入成本。當我們進行經濟生産給生態系統帶來破壞後,再人為修復所需要的代價,就是生態成本。目前我國防治污染的環境總投入已達到國內生産總值的1.29%,如果要修復生態系統投入將更大。如果説中小企業在過去忽略這一成本還可能賺錢,但在將來就可能因此滯銷、破産。所以現代企業家應站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重新審視這些事關“企業命脈”的生態成本問題。
記者:發展循環經濟對於中小企業來説前景如何?
吳季松:中小企業的優勢在於,船小好調頭,彼此間容易揚長避短,建立新的合作、發展模式。比如鋼鐵企業和水泥生産企業的合作:一個鋼鐵企業煉完鋼後排出爐渣,可以利用廢料建水泥廠,通過循環,建立一個産業鏈體系。中小企業主導地位突出,比大企業要靈活,中小企業容易建立新的體系。此外,發展循環經濟會出現一些新的發展機會,比如為大企業配套,形成中小企業配套産業鏈集群化發展,能給中小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
記者:各地政府部門應如何引導企業發展循環經濟?
吳季松:發展循環經濟沒有固定模式,各地要因地制宜,通過物質代謝或共生延伸産業鏈。例如,從設計開始,按照生態工業理念或“零排放”思想設計工業園區;或對一個企業可以變成“原料”的廢物進行産業共生;或有一塊可供開發形成具有産業鏈聯絡的地區,或根據物質和能量進行産業聯網,對一個園區進行專門設計等,這些都是循環經濟的一些具體的實現形式。發展循環經濟,本質上是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安排經濟活動。使經濟體系中的物質在市場條件下循環流動,也需要投入;對企業而言這就是機會成本:如果不産生利潤,企業就不會發展循環經濟。因此,各地政府部門應當對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鼓勵企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歐陽夢雲 黃 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