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民生就創新教育答記者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18日   來源:人民日報-華南新聞

    嘉賓介紹:張民生教授,現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特邀總督學,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繫上海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主持多項國家級教育科研項目。

    話題動機:中國目前正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正成為決定民族未來和國家命運的事情。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培育國家的創新能力,如何才能為“創新”活動創造長盛不衰的氛圍,使之成為民族文化的厚重底蘊?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熱點課題。

    創新並非只是科技界的事

    記:我國現在強調建設創新型國家,在您看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

    張:現在提出自主創新,已經不是什麼前瞻性命題,而是當前中國發展的必走之路。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是打經濟基礎,等總量上去後,就必須談創新,轉變增長方式。現在能源資源緊張,石油、鐵礦等都抓在別人手上,資源瓶頸、能源瓶頸、環境瓶頸……不創新,國家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建立國家創新體系,構成民族的創新性格,形成創新文化,要經過長期的奮鬥過程。同時,不能只考慮科技創新,各行各業都要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要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從眼前説,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需要一個民族的生態環境,不僅要建立技術創新體系,還需要從政策、金融、市場等多個方面加以引導,扶持和保障。從長遠看,創新要從基礎教育抓起,要讓孩子們有吸收人文營養的時間,有突發奇想的時間,要培養和鼓勵孩子們的創新思維,敢於超常規,要克服浮躁,降低對功利的追求,這就涉及到教育改革和教育創新的問題。

    現在有種傾向,一談創新,就看科研,特別是高端科研,這是片面的。在我看來,一個國家要形成創新的氛圍,在於全體公民樹立創新型的思維方式,這就涉及到對當前教育體制的改革,所以,構建創新型的教育體系事關重大。

    記:怎麼理解創新的基礎在教育?

    張:當前,我們對“創新”這個概念的理解,大都還停留在科研和技術領域,往往把“創新”當作一項工程來建設,這種思維方式是不全面的,是有局限的,缺乏文化的底蘊。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是否能夠不斷創新,歸根到底與其文化底蘊有關。舉個例子,浙江的溫州和寧波民營經濟很活躍,産品不斷推陳出新,這與當地的傳統文化不無關係。溫州人和寧波人自古就不輕商,從小就幫助家裏打理生意,所以他們在市場經濟中如魚得水,總是搶得先機。

    所以,我們需要擺脫那種把“創新”當作一項工程來建設的思維方式。工程是短期內的大量投入,有期限,到時要收工的。但創新是長遠的文化建設,要形成一種長期的氛圍積澱和人文底蘊,這就需要靠從小到大的教育,一代一代積累起來。所以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教育必不可少。

    記:現在我國的教育離創新教育有多遠?

    張:中國現在的教育體系基本上還是圍繞著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只面向個別人,而創新教育是面對大眾,面對所有人,儘管最後在科研和技術領域,真正作出大的創新性成就的始終都是少數精英,但他們植根于普遍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的大眾土壤之上,其內涵是不一樣的。

    創新教育強調保持人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興趣,逐步培養一種批判性、發散性和質疑性的思維品質。但追求標準答案的選拔機制,會扼殺好奇心,更讓人不敢批判,不敢懷疑。

    創新教育要以德育為核心

    記:是否可以認為,創新教育的核心就是批判、懷疑、創造?

    張:不完全是這樣。你覺得“9·11”是不是創新?開個飛機去撞人家的大樓,那可是以前人從來沒用過的創造性的戰爭方式。但那不能算做創新,因為它是反人類的創造,是對歷史的反動。

    所以我們關於創新教育的提法是: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德性是創新里面的東西,而且是核心部分。所以,對人類有貢獻的,合乎道德的創新才是真的創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並非所有科技成果都是創新,人類的創新活動不是信馬由韁,必須要符合人類發展的根本利益,這就要求我們在創新教育中,堅持以德性為方向,要把德育真正擺到創新教育的核心部分。

    另外,創新教育中實踐能力的培養要跟上。科學要經過技術才能轉化為生産力,創新要産生實際作用,也必須要講動手能力。而我們現在的基礎教育體系,缺乏實踐能力培養內容,甚至連目標、計劃都還沒有形成體系。

    不能再用一張卷子考所有人

    記:創新教育的現狀如何?

    張:我們説構建創新型國家,關鍵在於教育,在於對現有的以“應試”為核心的教育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兩年前,國家教委已經在廣東等幾個省進行試點,在高中實行新課標,出版的新的教材,在教學方式上也相應作了調整,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主觀分析能力,明年高考,上述地區的考卷就是依據“新課標”設置的,這可以説創新教育已經在逐步開始啟動。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措施在逐步推行。

    記:以創新教育為對照,中國教育體制有哪些缺陷?

    張:可以拿創業精神的培養來分析。在國外,從小就鼓勵孩子畢業後自主創業,開公司,不但不佔用社會就業崗位,還創造崗位。在家裏,家長讓孩子打工,給人家送報、擦汽車,自己掙零花錢;在學校,課堂上經常模擬開公司,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香港的學生就不擔心找工作,除了那裏競爭文化的底蘊比較深厚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學校裏就開設了這方面的訓練課程,增強了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我國的傳統文化裏缺少的正是創業精神這種東西,以前士、農、工、商,商是排最後一位。現在雖然也倡導創業,但力度還不夠。

    記:現在,中國孩子根本沒精力接受創業教育,平時補課、作業、考試,這些事還做不完,學生、家長和老師都在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轉,不可能接受像您説的送報、擦汽車,還有模擬公司這些培養,大家認為是浪費時間或者不務正業。

    張:這裡面因素很多、很複雜。首先現在大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具有很強的成才心理,孩子能否進入好大學是家長的榮譽,教育成了一個社會行為而非個人行為。

    社會輿論講得太多的也是精英。就像以前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三百六十行”是對的,但為什麼都要當“狀元”呢?構成一個完整社會的,包括很多方面和層次,在這方面輿論宣傳得太少,這跟政府引導有關。

    從機制上來説,高考的精英模式沒有改變。以前,高等教育培養的確實是極少數精英,所以用一張卷子把他們選拔出來就行了。但現在,大學擴招了,高等教育也在大眾化,但選拔方式沒有改變,還是用一張卷子考所有人。我們知道,人和人之間在各個方面存在很大差別,高考考不過你的,不一定在其他方面不如你。用一張卷子考所有人,把大量普通人都強行帶入了這個競爭,大家都必須把十幾年的精力都綁到高考這個戰車上。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應該把大學分為三個類別,一類是極少數最優秀的名牌大學,實行自主招生;二類是普通大學,採取高考方式選拔人才;三類是大量職業教育學校,高中畢業生不用考直接進入。這樣才能把大量的人從統一高考的重壓中解放出來,培養創新和創業能力。(賀林平)

 
 
 相關鏈結
· 陳至立:實施國家科技規劃綱要 建設創新型國家
· 王樂泉:青年要引領風氣之先 創新之先 發展之先
· 徐冠華:有利於自主創新的大環境正在逐步形成
· 科技部部長:有利於自主創新的大環境正逐步形成
· 中科院院長:推進教育體制改革 培育創新型人才
· 中科院資環科技創新基地實施方案諮詢研討會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