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增長方式,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在資源供給緊約束條件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其中的關鍵性問題是什麼?如何在解決關鍵性問題上取得突破?近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
記者:現階段推進增長方式轉變,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是什麼?
劉世錦:從我國現階段來講,轉變增長方式,就是由過去主要依靠資本、土地、勞動力等生産要素的數量投入推動增長,逐步轉變到更多地依靠提高生産要素的利用效率推動增長。實現增長方式轉變要解決的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使技術進步在增長中發揮更大作用。
記者:為什麼如此突出地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呢?
劉世錦: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分析我國經濟增長的階段性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直接依託于一系列有利條件,包括規模巨大且日益擴展的市場,成本較低而素質較高的勞動力,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開放條件下國外資本、技術、管理和其他我國短缺要素的引入,穩定的國內政治社會環境等。世界上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國家和地區並不多。尤其重要的是,我國的一些條件是獨一無二的,如以世界上最大規模人口為基礎的市場和勞動力、多層次和多樣化的經濟結構等。市場取向的改革造就了一種新的體制和機制,使這些有利條件能夠有效地結合起來;而對外開放帶來的要素與産品的內外交流,顯著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和産業競爭力。如果對這一增長過程的特點加以總結,“低成本競爭”可能是一種較好的概括。
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低成本競爭”的優勢受到很大衝擊。這種衝擊直接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部分地區土地、勞動力、環境等要素成本明顯上升;二是能源和其他重要資源供給緊張程度加劇。不轉變增長方式,經濟社會發展將難以為繼。轉變增長方式,是在新的形勢下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性選擇。轉變的一個實質性內容,就是要實現動態比較優勢的轉換,即在“低成本競爭”的優勢逐步削弱後,通過技術、組織和制度創新,形成以提升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為重點的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目前,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已成為實現這一轉換的瓶頸制約。因此,必須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爭取在自主創新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記者:在自主創新上取得實質性進展需要哪些條件?我國是否已經具備了這些條件?
劉世錦:從國際國內的經驗看,推進自主創新大體上需要這樣一些條件:
拉動自主創新的市場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種增長要素或增長方式的出現都要有相應的市場需求。我國過去20多年的經濟增長是以較低水平的需求和産業結構為背景的,所需要的大多是成熟的中低技術,這些技術可以通過引進來解決。近年來,隨著生産要素成本的上升,以中低技術佔領市場的空間日趨縮小,企業贏利的保持和增加、經濟的持續增長都需要通過創新來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提升産業結構。這意味著拉動自主創新的市場條件正在形成。
大規模製造能力和産業配套條件的形成與改進。擁有大規模製造能力,意味著鉅額研發費用可以被有效分攤,從而使自主創新具有成本上的可行性。目前我國已有100多項重要的製造業産品的産量居世界前列,還有更多的産品生産已經達到了承受鉅額研發費用的規模,這就為我國諸多産業從製造環節向核心技術研發環節拓展創造了重要條件。較高水平配套産業群的形成,是一些技術複雜、零部件較多的産品在核心技術突破後能夠迅速産業化的必要條件。近些年,我國一些重要産業和産品的配套能力得到顯著增強,有些已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企業成為負責任的、有長遠眼光的創新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自主創新特別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有沒有自主創新的意願和能力,是自主創新成敗的關鍵。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和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成長,我國不少企業已經初步形成有利於創新的産權結構和治理機制。
組合全球科技資源的開放性研發體系的形成。自主創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集成創新,即能夠有效整合和利用內部外部的技術資源。哪些要完全引進,哪些要合作研發,哪些要獨立研發,將由企業根據市場前景、自身能力和合作條件,經過成本—收益分析後作出選擇。
科技投入較大幅度的增加。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持續上升,使自主創新有了更好的資金和物質基礎。
這些條件目前我們有的已經初步具備,有的部分具備,有的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換個角度講,努力獲得這些條件,也正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著力點。
記者:有人擔心,以自主創新、技術進步推動增長方式轉變,可能會減少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的吸納,從而與擴大就業産生矛盾。如何理解轉變增長方式與擴大就業之間的關係?
劉世錦:這種擔心不能説完全沒有道理。僅從某個具體産品的生産過程看,採用新的技術、工藝和組織方式後,勞動生産率提高,往往會出現減人增産增效或增産增效不增人的情況。但如果把視野放得開闊一些,就會發現技術進步具有擴大就業的效應。技術進步將會催生新的産品、新的市場乃至新的産業,從而創造出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國內外的經驗都表明,技術進步較快的行業和地區往往是經濟富有活力、就業機會增多的地方。另一方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産業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我國的産業結構和技術結構仍會呈現出多樣性,真正使用高技術的只是部分行業和某些産業鏈中的部分環節,勞動密集型産業和其他有利於吸納勞動力的産業發展不僅有其合理性,而且會與高技術産業形成互補關係。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在政策上鼓勵擴大就業,不僅與轉變增長方式不矛盾,而且應當成為新的增長方式的特徵之一。(張怡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