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在中國不會形成行業壟斷
目前沒有外企利用市場優勢來限制競爭,外資並購是正常商業行為不要人為渲染。
市場份額不等於壟斷
問:有人認為,中國一些行業中,外資企業的市場份額加起來已達相當比重,能不能説這些行業已被外資壟斷?
王志樂:這種觀點有兩點失誤。
第一,不應當把一個行業所有外資企業加在一起作為一個市場競爭主體來做判斷,同一行業內的外資企業之間也存在競爭。
第二,市場份額大,只能説企業取得了市場支配或優勢地位,這是壟斷的條件,但不等於壟斷。判斷是否壟斷主要看市場競爭主體是否運用其優勢地位限制競爭,目前中國有少數行業確實存在某個外資企業市場份額集中度高的情況,但並沒有出現哪個外資企業利用其市場份額集中的優勢限制競爭。
現在中國還沒有一個行業真正被外資企業壟斷。從目前看,一個外資企業也難以在短期內形成對中國某個産業的壟斷。
外資企業不是外國企業
問:部分行業中外資企業的市場份額集中度較高,有人擔心這將影響中國的經濟安全,您如何看待?
王志樂:第一,外資企業是中國企業的一部分,不是外國企業,它們不僅具有中國企業的法律地位,而且已深深地融入中國經濟體系——創造了中國約1/3的工業産值,提供了全國超過1/5的稅收,雇傭了2000多萬員工,國家統計局歷來將其作為中國經濟的一部分納入國家經濟統計。
第二,經濟健康和經濟安全是兩個不同概念。國家經濟安全是相對外來威脅而言的;如果不涉及外來威脅,僅是內部經濟運行問題,就屬經濟健康問題。我們不能把中國不同所有制企業間的競爭、並購及壟斷等問題統統上升為國家經濟安全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基本上屬於國內經濟運行中的問題,涉及的是經濟健康問題。
根據調查,我認為中國目前是有史以來——起碼是從1840年算起一個半世紀以來——國家經濟安全度最高的時期。其中一個重要根據是這些年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大大加強了。
決定一國經濟是否安全,主要是看其經濟競爭力,而國家經濟競爭力又決定於企業的競爭力。
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企業群體中,最積極最具有活力的就是外資企業——其出口約佔中國全部出口的60%,中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的88%是它們實現的。外資企業大大加強了中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實力。如果不包括它們,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將大打折扣,中國的國家經濟安全度會大大下降。
並購不是被外國人控制
問:近年來,並購在外商投資中所佔比重日益提高,領域不斷擴大,有人擔心這對中國本土企業成長不利,您怎麼看待這一觀點?
王志樂:首先,我們不能把內資企業被外資企業並購視為被外國人控制,這只是中國企業之間的商業行為,不應將其意識形態化,進而渲染為國家經濟安全問題,人為製造恐慌。
從世界範圍看,並購是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是一種普遍的競爭規則,在當代運用日益廣泛。
長期以來,外資進入中國並購不是主要方式,其原因,主要是當時中國沒有並購的條件——沒有並購對象,也缺乏相應的法律規範、市場標準等。從這個角度看,近年外資並購案增多,反映了中國企業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完善,反映了外資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是件好事。應逐步把跨國並購作為引進外資的一個重要方式,這對中外雙方都是有利的:外資可借此更快地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一來可以實現資源的重新配置,節省資源。例如外資並購形成新的企業往往不需要新的土地。在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通過並購引進外資應當鼓勵;二來可提高産業集中度,增強整體競爭力;三來可吸收到新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理念。
不要以為目前被人收購了是多麼嚴重的事,如果從全球化大視角及歷史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我們會認識到外資並購僅僅是中國企業成長壯大走向世界全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問:並購是否會導致外資企業形成行業壟斷?
王志樂:對外資企業的壟斷傾向我們可通過相關法規加以約束。最近商務部等部委出臺的相關法規,對此就進行了相當週密的限定。我們應當對國家管理和約束外資企業的能力有信心。事實證明,多年來我國政府對於外資的引導和管理是成功的,存在的一些缺陷也正在改進之中。
自主創新不是自己創新
問:外資大舉進入是否會導致中國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受到抑制?
王志樂:企業沒有搞好,或者行業發展出現問題,應當從我們自身尋找原因,而不要把責任統統歸於引進外資或是跨國公司的“陰謀”,不能把主要原因歸於外因。
調查發現,很多國有企業恰恰是通過和跨國公司合作發展起來,提高了競爭力。西安電氣集團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改革開放以來該集團第一階段和日本三菱電機合資,第二階段和ABB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它們的技術,並進行再創新。短短十幾年裏發展成為國內行業老大,並在某些産品領域能夠與跨國公司展開競爭。
問:還有人認為,中國人既然能靠自己的力量造出衛星、導彈、飛船,其他産品也一定能研製出來,又何必依賴國外技術呢
王志樂:這種精神是好的,但把衛星、導彈等非市場化産品的創新和市場化産品的創新混淆了。前者是不受市場競爭規律制約的,有的國家集中國力搞出的原子彈,即使比美國晚60年仍有影響力。而其他絕大多數的産品受市場競爭制約,要搶時間爭機遇。一旦錯過了時機,別人已經佔領了市場,即使自己研發出了同樣産品,也會沒有市場。在全球化時代,關起門來樣樣産品都自己創新是難以成功的。
事實上我們講自主創新包含三種形式,其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恰恰都要求我們吸納全球資源,在學習國際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創新。自主創新不等於自己創新,而是要利用國際資源來創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上走。
積極吸納整合全球資源
問:在新形勢下,中國應該如何對待外資?
王志樂:首先,即使在內資充裕的情況下也應繼續積極吸收外資。因為外資不僅帶來了資金、技術和管理,而且通過示範和競爭給中國帶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推動力。只要引導得當,外資還可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積極因素。
其次,適度調整外資政策,引導外資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問:政府和企業各應做些什麼?
王志樂:全球化時代,企業的競爭力關鍵是其吸納整合資源的能力,國家的競爭力也是看其吸納整合國際資源的能力。政府和企業都應該更加積極地面對這種新局面。
政府引進外資,應該從過去為經濟數量型增長服務提升到為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服務。企業應不懼怕外資的進入,不要片面地尋求保護,改革開放27年來,當跨國公司把中國納入其全球經營網絡時,我們事實上也把跨國公司的資源整合到中國經濟體系中了。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我們應當以這種整合的信心和能力參與全球競爭,保持自信自強的強者心態,更加主動積極地吸納和整合全球資源為我所用。(張意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