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華中科大校長李培根:大學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02日   來源:光明日報

    李培根,男,1948年生,湖北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2003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81年在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赴美國留學,1987年在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獲得博士學位後回母校工作。曾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院長、副校長,2005年3月起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9月24日晚7點,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給2006級新生上了大學第一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緒論,兩個多小時旁徵博引地講解,“鎮”得全場始終寂靜無聲。

    上任一年多了,給學生講課有時間,卻較少與媒體打交道。李培根就是這樣低調務實的校長。近日,記者才抓住機會專訪了這位校長。

    誰能夠先冷靜下來,誰就能贏得發展先機

    記者:今年6月,華中科大取消了碩士研究生畢業前必鬚髮表論文的規定,這種做法是出於什麼考慮?

    李培根:去年,華中科技大學全校論文發表數量全國第一。取消“研究生發表論文”的規定很可能使我們丟掉這個第一的頭銜,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求真務實。我們不是不讓學生們寫論文,只是從硬性要求改為採取激勵措施,引導他們多去思考、多去創新,鼓勵他們多寫高質量的論文。

    我們這樣做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出於對“大環境”的認識和回應。近些年來,社會上、我國高等教育界及學術界,似乎總有一股驅之不去的浮躁風氣。如大學常常很在乎的教育經費總量、論文數量、排名先後、專利數量等。學者的主要精力不在於真正地去深入研究問題,而在於申請更多的項目和研究經費。科技工作者要有社會良心、要承載社會責任,應該將潛心研究問題作為自己神聖的職責。

    記者:在這樣的大環境裏,大學應該如何去發展呢?

    李培根:我們認識到,在一定程度存在的浮躁的氛圍裏,誰能夠率先冷靜下來,誰能夠率先營造出踏踏實實研究問題的氛圍,誰就能夠在新一輪的發展中贏得先機。

    中國大學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記者:我們了解到,在華中科大今後更長一個時期的辦學思路中,對於大學的責任和使命特別重視。請談談您的看法?

    李培根:定位一所大學的使命要結合三個層面——社會發展背景、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和學校實際情況。我國正在大力創建創新型國家。這是大學發展的大背景。從高等教育發展現狀看,國內諸多大學都在積極爭創一流大學,這是第二個背景。從我們的實際情況看,早在幾年前我們就確定了要創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在這三個背景下,我想對大學的使命和責任作一點更多的闡述:西方名牌大學一般認為大學的使命有三個,即通過教育下一代來傳播知識,通過科學研究來擴展知識,通過圖書館、博物館來保存知識。但在中國當前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我們將轉移知識作為我們學校另外一個重要的使命。轉移知識具體講就是為社會服務,其主要途徑就是科技成果的轉化乃至科技成果的産業化。大學在轉移知識方面做得更好的話,可對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記者:這種認識落實到學校的發展中去,是怎麼體現的呢?

    李培根:第一、就是要建設好我校國家級的科技創新平臺,尤其是我們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現在我們還在積極努力把這些平臺延伸到地方,讓它們能夠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服務和貢獻。

    第二、要常懷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並不懈地去奮鬥。學校領導、幹部、教師、學生,都要有危機意識、責任意識,要不斷地去追求卓越,要以華中科技大學的拼搏精神去奮鬥。

    第三、要既注重凸顯特色,又注重協調發展。我們是一所以工科和醫科見長的學校,我們要認清自己,鞏固優勢,在一些優勢領域實現率先突破,凸顯特色;但也要注意平衡,學科之間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所以我們也在大力進行理科和文科的建設。

    應用領先、轉移知識、服務社會

    記者:基於以上您對大學應肩負的使命與責任的認識,以及社會對大學的期待,華中科技大學有無新的辦學思路?

    李培根:作為一所研究型、綜合性、開放式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新時期的基本辦學理念是:“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

    記者:三句話各自有什麼內涵呢?

    李培根:育人為本,就是牢牢地把教育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學校努力創造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培養大批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傑出人才,特別是要培養對祖國對人民有重大貢獻的工程專家、醫學專家、科學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以及各行各業的領導者。

    創新是魂,就是通過致力於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把學校建設成為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基地,建設成為對提高國家和區域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一支生力軍。

    責任以行,就是堅持把責任作為學校服務社會、大學生報效國家的基石,通過保存知識、傳播知識、擴張知識、轉移知識,為提高國家和區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做貢獻,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記者:您的談話始終沒有離開大學的社會責任和轉移知識這兩個關鍵詞,但也有人認為,高校從事産業方面的工作,是不務正業,您如何看待這一説法?

    李培根:這是以偏概全的看法。高校教師是要以教學為中心,潛心做學問,但如果中國的大學都關起門來搞研究,而不能將知識轉化為生産力,那對一個國家的作用就太有限了。同時,學校搞産業,重在孵化,而不在於規模經營;孵化到一定階段一般都會採取一定的退出機制。

    我們學校之所以強調要肩負轉移知識這一使命,是基於自己的對校情、國情的充分認識:

    一、我們認為:在未來10至20年內,中國大學在整體上很難引領世界科技潮流;同樣,在10至20年時間內,華中科技大學也很難引領中國科技基礎研究領域的前沿潮流。但我們在應用學科領域具有一定優勢,所以,在學校的發展戰略中,我們將“應用領先”放在了第一條;而轉移知識實際上也是應用,我們強化社會責任意識不僅僅是要把人培養好,還要把為社會服務,把科技成果産業化這些都作為自己重要的社會責任,在轉移知識、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更好地培養人才。

    二、大學應該幫助某些企業儘快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在國家迫切需要高校為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産業化提供幫助的情況下,我們就應該通過轉移知識,責無旁貸地為他們提供這樣的幫助。而且,我們還將自己的一個辦學特色就定位在:在近10至20年,使我們在社會服務及科技成果産業化方面的特色更加凸顯。

    記者:您認為華中科技大學在轉移知識、服務社會方面做得如何?

    李培根:今年4月,我校的華中數控公司受到中央新聞媒體的極大關注,中央主要媒體對數控公司用“中國大腦”裝備“中國製造”的自主創新經驗進行了深入採訪和集中報道。華中數控很不容易。20世紀90年代,它還只是一個“作坊式”的校辦公司,但到去年,公司銷售額達到2億元。這個過程很了不起。

    這是我校科技成果産業化的一個典型。周濟同志任校長期間,提出了學校“學研産”三足鼎立、協調發展的發展思路。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深化這個模式。近些年來,學校與很多省市區或省市區的市縣州都簽定了全面合作協議,承擔了大批的高新技術項目,與一大批大中型企業共建有技術研發中心,全方位地參與到了地方和區域的經濟建設。我們學校在教學、科研和産業三方面能形成今天的局面,這與我們學校歷屆班子的正確決策是分不開的。

    記者:學校今後在科技産業化工作方面還有哪些新的舉措呢?

    李培根:具體到産業發展方面,我們要自覺地投身到國家的科技創新體系中去。首先,要融入到區域的科技創新體系中去,為區域的發展做出貢獻。其次,要認清我們自己在國家和學校創新鏈中的位置,並指導科技産業的發展。

    除了前面提到的“重在孵化”外,現在,我們還正在進行多方面的工作,積極促進科技成果産業化模式的多樣化,促進科技成果産業化的良性循環,保護和壯大我們的産業隊伍。另外,鼓勵我們的畢業生在學校周邊創業,我們不求他們和學校保持産權上的聯絡,我們的目標是:在學校周邊、在武漢地區打造出一片高科技的産業集群,形成“華中産業”的集群效應。(夏  斐 周前進 耿俊偉)

 
 
 相關鏈結
· 中核集團與華中科技大學簽署協議深化人才合作
· 華中科技大學李耀臻建言培育創新性教育環境
· 李培根院士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