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採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特別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新農村建設中,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值得各方面引起高度重視。在這方面,各有關部門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將“村通工程”各項工作融入其中,一手抓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和信息資源開發,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前不久,一些專家學者前往四川省甘孜、阿壩和涼山等地考察“村通工程”,切實感受到“村通工程”給當地農村,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生産生活方式帶來的種種可喜變化。
甘孜、阿壩和涼山是四川省少數民族比較集中的地區。這裡有許多重要的礦産資源,也有世界著名的自然生態遺産保護區和風景旅遊區。但由於這些地區地處高原,高寒缺氧,道路艱險,自然災害相對頻繁,生産生活條件較差,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為了加快改變這種局面,使這些地區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四川有限公司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大“村通工程”實施力度,把移動通訊網絡輻射到了大山深處,使當地的人們與外界有了快捷的聯絡方式,節約了交通成本,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過去甘孜、阿壩和涼山出産的土特産要賣出去,要先開著拖拉機出去聯絡,來回路上要花30多元油錢,現在只要花1元多的電話費,甚至1角錢的短信費,就聯絡好了。專家學者們在考察過程中還了解到,該地區農民的收入中很重要的一項是賣蟲草。過去中間商進山來收購,10元錢一棵就全收了。當地開通手機後,農民們好的蟲草可以賣到60元一棵,最差的也賣10元一棵,“村通工程”明顯促進了農民收入的提高。
“村通工程”作為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的一項有效舉措,正在悄然引領著當地以農業信息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徑。當然,“村通工程”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如農村裏的移動通訊設備和網絡維護費用比城裏高;一些農村由於偏遠,存在設備被毀被盜等現象。這些問題都需引起高度重視,有關部門應及時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加大對“村通工程”的投入,不斷加大對通訊設備的保護。
通過對四川甘孜、阿壩和涼山“村通工程”的考察,專家學者們深切地感受到,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對紮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現實的促進作用。20多年前,我國沿海許多地方把“七通一平”作為基礎條件,吸引外來投資,曾經取得很大的成果。今天我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可以借鑒過去的成功經驗,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係,把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使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能夠像當年沿海地區完成“七通一平”那樣,實現鄉鄉通公路、通網絡,村村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加快教育、醫療事業發展,從而不斷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為廣大農村地區不斷創造新的發展機遇。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為此,我們要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經濟對農村的輻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資源對農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醫療等方面對農民的服務。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在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繁榮農村文化事業,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要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鼓勵各種社會力量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 吳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