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看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9日   來源:光明日報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扭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是其重要內容之一。和諧社會需要區域之間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需要區域內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實踐證明,區域經濟沒有差距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差距過大又會引發嚴重問題,只有協調發展,才能走向和諧。

    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看,和諧社會是指區域人口、 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關係的協調,表現為區域差距適度,區域關係良好,區域發展健康,區域優勢顯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區域和諧是地區間形成合理的分工,相互競爭合作,形成統一的市場體系和可持續發展機制,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形成區域經濟優勢。區域和諧的條件要求區域與區域的關係是平等的,各區域的發展應該得到同樣的重視,區域之間應當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國內外的經驗均證明,正確處理區域關係,實現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對於整個國家社會經濟和諧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但由此也引發了區域之間差距不斷加大的問題。為了縮小差距,國家實施了四大區域發展戰略。但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區域差距繼續擴大的現象仍然存在,它直接導致欠發達區域經濟的發展難度加大,人才跨區域外流,投資效益和資源效益跨區域外溢。如果這些現象不及時解決,將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目前,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制約因素:首先,各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缺乏聯動效應。上世紀90年代後期,東南沿海的經濟優勢日益明顯,但其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中西部地區的拉動作用卻不明顯,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差距逐漸擴大,沒有形成良好的經濟聯絡和互動關係。其次,各區域之間市場化水平參差不齊。東部地區市場化程度較高,而中西部地區市場化程度不僅低且不完善。第三,各區域之間産業結構趨向雷同。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各區域和各大城市間均實行“趕超戰略”和“逆向開發戰略”,導致區域間都把投資的重點集中在投資少,見效快的少數幾個行業上,致使各區域間産業結構雷同。重復建設必將出現原材料爭奪,市場封鎖,從而導致資源的巨大浪費和惡性競爭。第四,各區域之間行政的剛性因素影響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突破傳統的行政區劃的限制,衝破行政管理體制的界限,以市場為紐帶,以企業為主體,建立區域間的合理分工、資源的合理配置、産業的相互協調、資金的互為融通、技術的相互滲透、人才的互相流動的現代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但目前我國地方政府的行為目標是使本地區的經濟利益最大化,保護併發展本地區微觀主體的經濟利益,忽視了區域之間的合作與融合。

    基於此,要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就必須建立新的區域合作機制。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首先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區域組織機構形式多樣,其主要職能應該是:定期與各區域互通信息;組織編制區域合作框架和概念性規劃;牽頭組織對區域內重大經濟社會活動的預評估等。其次要建立相應的契約機制。開展有實際效果的區域合作,需要大家共同協商後能夠兌現各自的承諾,如發生區域利益糾紛,求助政府對履約方給與保護。必須培育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區域增長極具有擴散和集聚效應,能很好地帶動周邊城市、鄉村的發展,能吸引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有效地增強區域的競爭力。經濟發展落後的區域可以參照區域增長極的方式,優先發展具有區位優勢、經濟優勢的大省,在其輻射下帶動周圍城市、鄉村的發展及各類經濟的快速增長,從而帶動各區域的經濟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增長極應該是多元化的,根據各區域的不同情況,既可以是區域間協調發展的增長極,又可以是全國多層次的經濟增長中心,還可以是以中心鎮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為重點的網絡化增長極。

    必須促進區域之間合理分工。合理的區域分工是區域逐步縮小差距、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合理分工應遵循的原則是:一,堅持以市場規模為區域分工的出發點。市場規模擴大要求分工深化,深化的分工又會促進市場規模發展,它體現了二者的因果循環和正反饋關係;二,堅持揚長避短的原則。各區域應從各自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出發,合理選擇和培育主導産業,正確選擇適合本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主導産業,儘量維持和提升主導産業的技術水平,以保持和提升各區域的競爭力。最後是注重區域分工的經濟效益。區域分工的效益有不同的層次,這就會給不同的區域帶來不同的利益,因此必須考慮以區域整體利益為目標,減少分工的成本。

    必須實現區域之間的聯合與互動。從戰略上講,沒有各區域的平衡發展,和諧社會就難以形成。因此,強化發達區域與欠發達區域的聯動效應,對區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聯動效應有三種方式:一是資源聯動。發揮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通過資源開發,把落後區域的資源優勢儘快轉化為當地的市場優勢,同時又可以緩解發達區域資源短缺的狀況,促進雙方共同發展。二是産業聯動。發達區域在産業升級過程中,可以將部分産業轉移到欠發達的區域,這些區域在承接發達區域的産業轉移中,可以帶動自身的工業化進程,實現區域優勢互補、聯動發展。這種效應可以緩解發達區域産業升級和欠發達區域産業結構調整的矛盾,推進跨區域的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從而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三是市場與科技聯動。各區域間廣泛開展多種方式的技術合作和攻關,共同開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佔有率的産品,加快科技産業化的速度和效率。(郭力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相關鏈結
· 專家指出:中國仍須積極參與全球區域經濟合作
· 中國不斷出臺重大舉措 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
· 海峽經濟區有望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 財政部部長就中亞區域經濟合作部長會議接受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