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加強區域經濟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21日   來源:光明日報

    新世紀新階段,中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構建和諧社會作為發展目標,提出要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優質、自主創新、社會和諧的小康社會。加強區域經濟發展,推進區域經濟協調,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了我國區 域發展的格局,即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這其中有兩大亮點,天津濱海新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從歷史上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從非均衡發展到協調發展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我國實行了重視沿海地區發展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沿海地區取得了先行發展。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總體目標的確立,也由於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擴大的問題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我國先後實施了沿海、沿江、沿邊的“三沿”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及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等,從而東、中、西部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漸清晰起來。

    東部地區發展是支持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要在率先發展中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目前,要促進東部率先發展,必須進一步發揮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和珠江三角洲的區位優勢和輻射功能。這三大區域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人才、最雄厚的資本、最先進的技術,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經濟增長速度也始終高於全國平均速度,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

    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任何一個大的區域經濟的發展都與“口、腹、心”的區位優勢和分工密切相關。所謂“口”,是指一個經濟區域內的流通條件和貿易進出通道,指這個區域連接大市場的出入口;所謂“腹”是指這個出入口所能帶動和輻射的內陸;所謂“心”是指這個經濟區域內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分別是我國南部、中部、北部的三個“龍頭”,也是我國珠江、長江、黃河流域的“龍頭”,“口、腹、心”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具備發展、壯大區域經濟的良好條件。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之一,它位於我國東部沿海開放帶和沿江産業密集帶的交匯部,自然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基礎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具有十分雄厚的基礎、強勁的發展態勢和良好的發展潛力,對於華東地區、沿長江地帶乃至全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都起著很大的牽引、輻射和帶動作用。這個區域最大的特點是出口通暢,腹地開闊,口“惠”腹“實”。以上海為中心城市,附近有經濟相對發達的蘇、錫、常、通、嘉、杭、湖、甬八個城市,還有長江中游以武漢為中心的經濟區域,上遊以重慶為中心的經濟區域,縱貫數省。長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公路、水運、鐵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共同發展的綜合運輸體系。以上海為龍頭的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為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製造業基地奠定了基礎,推動了長江三角洲更廣泛地融入全球經濟活動,上海的世博會也將為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環渤海地區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已經形成了鄰海沿邊的地理區位、發達便捷的海陸空交通、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教育、豐富的自然資源、密集的骨幹城市群等五大優勢。這裡地處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四大經濟區的交匯處,又是內陸連接歐亞的要塞,還是中國經濟由東向西擴展、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紐帶;這裡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業區、港口區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在5800公里的海岸線上,數十個大小港口星羅棋佈,擁有天津、大連、青島等大型商貿港口和秦皇島、黃驊兩個全國最大的能源輸出港。腹地廣闊,資源豐富。直接腹地主要包括天津、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中西部、寧夏全部,腹地資源相當豐富,擁有全國3/5的煤炭資源、1/6的石油資源、1/7的鐵礦資源以及取之不盡的海鹽資源。跨國公司在我國北方戰略佈局多在北京建立研發中心和營運總部,在天津、山東等地建立生産基地,客觀上將推動經濟合作。另外,奧運經濟也將為環渤海地區的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珠江三角洲已成為世界製造業基地和跨國採購中心。如今,珠三角在區域拓展上已經擴大到大珠三角區域、泛珠三角區域。大珠三角融合了東西方文化,聚集了各領域優秀的人力資源,海陸空交通便利,物流通暢,經濟發達,擁有世界一流的生産製造業基地和國際金融中心。而泛珠三角是中國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區域組合,泛珠三角各省區資源豐富,産業差異明顯,經濟互補性強,區域間的經貿合作頻繁。目前已初步形成功能各異、協作關係較密切、具有一定程度經濟融合的經濟區域。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推進和CEPA的實施,泛珠三角經濟區將成為世界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選擇某個區域進行投資要十分慎重,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相協調,必須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的特徵和原則。要搞好區域投資,應該注意遵循以下原則:

    區位優勢原則。“天、地、人,三才也”,“天有其時,地有其才,人有其謀”(荀子語),人在謀劃時首先要考慮天時地利。天時,是機遇、時機,要抓住機遇,否則“時至不迎,反遭其累”;地利就是區位優勢,區位不同,投資的方向、數量、重點也就不同。投資必須要注意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通達之地與偏遠所在,口岸城市與非口岸城市的區位優勢的不同。

    資源條件原則。資源因素一般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資本資源。同是在國家産業政策的指導下,同樣是國家鼓勵發展的産業,在一個地方可能是全面拓開,在另一地方則可能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就要看有沒有相應的資源條件。即使在全面拓開的地方,投資時也要視資源狀況及開發能力的不同而因地制宜,有所側重。

    歷史沿革原則。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傳統産業領域,這是當地群眾根據實際條件加以選擇,並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些領域往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很強的生命力,投資時要注重抓好有根基的傳統産業,努力提升這些産業,常常可以事半功倍,取得很好的效果。

    國家導向原則。國家産業政策是大局,是整體;地方産業政策是小局,是局部。小局服從大局,局部服從整體,既能使局部與全局協調,更能從整個産業政策中獲得支撐與動力,收到“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效果。投資時,既要考慮到國家政策的特點,又要考慮到區域政策的特色。

    地域文化原則。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風俗不同的結果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經濟與文化互為因果。地域文化特點是高屋建瓴的考慮區域投資的一個深層次因素。

    避免趨同原則。投資要注意與周邊地區産業投資的協調銜接而避免趨同,這一點十分重要。尤其是周邊地區已有經濟技術輻射能力相當強的中心城市時,更需從區域經濟、優勢互補的角度來研究自身的投資方向。投資還應該注意避免不顧條件,跟風而上,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 馮之浚)

 
 
 相關鏈結
· 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看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 專家指出:中國仍須積極參與全球區域經濟合作
· 中國不斷出臺重大舉措 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
· 海峽經濟區有望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