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工人日報社評:保護工業遺産 保護工人階級歷史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31日   來源:工人日報

    新年伊始,首都博物館與北京晚報、北京電視臺合作,面向社會徵集工業文物,尋訪工業遺存,這是去年國家文物局重設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將4項工業遺産獨立立項申報之後,工業遺産保護問題再次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工業遺産是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築學及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建築物、機械設備、生産場地、實物樣品以及與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等等,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以來,我國許多城市的形成及其特色,恰恰與當地工業發展密切關聯,因此有人把工業遺産稱為“城市名片”。近年來,世界各國對工業遺産保護越來越重視,目前已有23個國家的43項工業遺産列入世界保護名錄,其中我國僅佔一項。

    較之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現代工業起步晚、發展慢,但從清末洋務運動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起,迄今也有150年曆程,如果上溯至明代商業手工業歷史,時間超過400年。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工業化進程發生歷史性轉折,步伐明顯加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創造了難以計數的中國工業“第一”。與之相關的工業遺産,無不記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工業遺産還承載著工人階級誕生、發展的歷史。工人階級是伴隨著工業的出現而誕生的,又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發展。今天的人們以及後世子孫,要了解中國工人階級和工人運動的歷史,在諸多工業遺産中都可以找到實物印證,沒有這些遺産,勢必成為歷史實證的重大缺憾。譬如,我們講中國近代史以“五四運動”為開端,而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又是標誌性事件。那麼,當時中國工人階級生産生活狀況如何?除了文字,最真實最直觀的記錄就在那些至今尚在的工業遺存之中。我們講新中國成立後涌現出孟泰、王進喜等一大批勞動模範,為共和國工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那麼,他們當時是在怎樣的艱苦條件下,用簡陋的技術設備創造奇跡的呢?除了文字,後人當然希望看到當年的場景和實物。

    可惜,我國的工業遺産並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並且隨著日益加快的城市改造建設和工業佈局調整,正在被蠶食、拆毀,迅速消失。目前,全國只有11處工業遺産列入“國保”名單,而這對於遍佈全國的工業遺存來説,實在太少了。我國最早建立近代工業、號稱中國工人階級發祥地的上海、天津、青島,抗日戰爭時期雲集民用、軍工企業的戰時工業基地重慶,明清以來各類手工作坊、商業碼頭林立,人稱“民族工商業搖籃”的無錫、南通……這些城市中大量的工業遺存已經所剩無幾,而且仍在拆毀之中,實在令人痛心。事實上,工業發展較早的城市往往也是當年半殖民化印記很深的城市,如今,既然那裏的許多歐式建築可以當作“寶貝”用以吸引客商,為什麼就不能給民族工業和中國工人階級的歷史遺存保留一點空間呢?倘若有朝一日這些遺産蕩然無存,那真是一種悲哀。

    保護工業遺産迫在眉睫。思想觀念是決定性因素,“工業遺産是歷史文物,很有價值,要妥善保護”,應該成為城市建設和規劃決策者的指導思想之一;國家應儘快組織全國性的工業遺産普查,摸清底數,分級分類,區別對待,合理利用;工業遺産保護主體應予明確,文物保護機構責無旁貸,現有所有權的企業、單位也有責任,為此,文物立法應該跟進,明確規定相關的權利、義務;從保護工人階級和工人運動歷史的角度出發,工會組織也應該介入工業遺産保護。總之,不能任由工業遺産繼續被不加甄別地拆毀了,不能再為了眼前的商業利益或功利目的毀滅歷史了,否則,我們將追悔莫及,也愧對前輩與後人。(張刃)

 
 
 相關鏈結
· 專家呼籲保留住記錄中國工業文明的工業遺産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