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5月22日電(記者何豐倫)“五一”長假後,北京、上海、武漢、長沙等大城市豬肉價格不斷上漲,短短幾個星期每公斤就漲了5元至8元。啟動生豬市場價格調查、調動産區豬肉進入城市銷售、啟動儲備肉制度減少市場波動、出臺措施鼓勵養豬戶多養殖生豬……各地接二連三齣臺了抑制肉價飆升的措施。
實際上,從2006年10月開始,國內豬肉價格就出現了回升趨勢。記者近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鹿寨縣採訪時,一位常年從事豬肉供應的肉販子感慨:“北京、上海、長沙的肉價飆升早就應該料到了,我們這裡的豬肉價格從春節前就一直在漲。”這位肉販子在不經意中道出了一個規律:大城市糧、肉、蛋、菜類價格上漲,往往在處於“邊緣地區”的農村首先表現出來,經過多個階段的震蕩後,才會集中反映到“心臟區域”。城市食品價格監控,必須重視農村市場,把觸角向邊緣延伸。
豬肉價格的“邊緣效應”,主要原因是生豬産地多分佈在廣大農村,農村市場對供求關係反應最快,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這輪豬肉價格回升,主要是因為2005年到2006年上半年肉價低迷,養豬戶大量減少生豬存欄數量。值得注意的是,有關部門未能“見微知著”地看到變化。
肉價上漲的深層原因是二元經濟結構下,城市和農村信息不對稱,包括物價、統計、農業、畜牧等諸多部門缺乏有效信息溝通,無法通過橫向溝通向農民發佈行之有效的生産信號。
經過多年的結構調整,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肉價適度上揚無須恐慌,但它暴露出來的供求信息脫節問題,值得管理部門高度重視。否則,等物價上漲到城市人難以承受時再採取應急措施,很可能解決不了問題,頂多也是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