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衛生部印發6種輸入性傳染病預防指南和診療方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7月23日   來源:衛生部網站

    附件4

裂谷熱預防控制技術指南

    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是由裂谷熱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可感染多種脊椎動物。人感染裂谷熱病毒後多無症狀,少數可有發熱、頭痛、視網膜炎、出血等表現。該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亞洲中東地區也有報道。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學。

    RVFV為RNA病毒,屬於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屬。病毒直徑約90-110nm,球形,有包膜。RVFV可在Vero、BHK-21和C6/36等細胞中繁殖。RVFV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強,能夠抵抗0.5%石炭酸6個月,56℃ 40min才可滅活,在-60℃以下,病毒可存活多年。病毒對酸(pH3.0以下)、脂溶劑、去污劑和甲醛敏感。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多种家畜如綿羊、山羊、牛、水牛、駱駝等可感染裂谷熱病毒,為主要傳染源。

    人對RVFV普遍易感,人感染裂谷熱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組織、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引起;或者通過伊蚊、庫蚊、按蚊和其他很多蚊種叮咬而傳播,但以伊蚊為主;因氣溶膠導致的實驗室感染也有報道,但很少見,尚未有人-人傳播的報道。

    2.易感人群

    任何年齡均可感染發病,但兒童發病較少,男性多於女性。動物養殖和屠宰人員、獸醫等為高危人群。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季節分佈主要與媒介的活動有關。

    3.地理和時間分佈

    裂谷熱主要分佈于東部和南部非洲的肯尼亞、津巴布韋、讚比亞、納米比亞、索馬裏等國家,埃及、沙特阿拉伯、也門也有本病的報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季節分佈主要與媒介的活動有關。

    二、臨床表現

    人感染RVFV大多為隱性感染,只有少數感染後有發熱、肝炎、視網膜炎等症狀。

    裂谷熱潛伏期為2-6天,有時甚至不超過24小時。病人突然出現發熱,伴畏寒、寒戰、頭痛、乏力、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大多數病例表現相對輕微,常在2周內完全恢復。部分病例可表現為多系統受累。

    1.視網膜炎(1-20%):多發生在病程1-3周。表現為視物模糊或視力下降,有時産生盲點。嚴重時發生視網膜脫落。視力障礙可持續10-12周,當損傷發生在黃斑或嚴重出血和視網膜脫落,約50%的病人可導致單只眼或雙眼永久性失明。

    2.出血綜合徵(約1%):病程2-4天后出現,表現為皮膚黏膜黃染、斑疹、紫癜、瘀斑和廣泛的皮下出血,穿刺部位出血、咯血、鼻衄、牙齦出血、月經增加、黑便、肝脾腫大。重症病例往往死於出血、休克及肝、腎功能衰竭。

    3.腦膜腦炎:可單獨出現,也可和出血綜合徵同時出現。病程1-4周突然發生腦炎症狀,如劇烈頭痛、記憶喪失、頸強直、眩暈、精神異常、定向障礙、遺忘、假性腦膜炎、幻覺、多涎、舞蹈樣運動、抽搐、偏癱、昏睡、去大腦強直、昏迷甚至死亡。存活病例可有後遺症(如偏癱)。

    三、診斷、治療和報告

    大多數裂谷熱病例症狀較輕,不需要任何特殊治療。對於較為嚴重的病例,常採用支持療法。各醫療機構應按照《裂谷熱診斷和治療方案》做好診斷和治療。

    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符合病例定義的疑似和確診病例時,應參照甲類傳染病的報告要求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絡直報,報告疾病類別選擇“其他傳染病”。符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範(試行)》要求的,按照相應的規定進行報告。

    四、實驗室檢測

    可採用病毒分離、分子生物學技術及血清學試驗進行診斷。常採集發病4天內患者血清標本,用Vero、BHK-21和C6/36等敏感細胞進行病毒分離。血清學試驗常採用空斑減少中和試驗(PRNT)、血凝抑制試驗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方法檢測裂谷熱抗體,一般情況下,患者發病5天后出現IgM抗體,可持續2個月。

    以下結果均可確診:(1)病毒抗原陽性;(2)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3)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4)從患者標本中檢出RVFV RNA;(5)從患者標本中分離到RVFV。

    五、預防控制措施

    (一)由於裂谷熱在動物中的暴發先於人間病例的出現,應當與動物部門建立聯絡,了解當地的動物疫情信息,為人間疫情的防控提供預警。

    (二)加強對赴疫區人員以及獸醫等高危人群的宣教。

    對赴疫區人員開展宣教,提高防病意識,加強個人防護,減少暴露機會,避免與患病動物組織、體液等接觸,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獸醫、實驗室人員或醫護人員在接觸染病動物或病人時,必須加強個人防護。

    (三)加強口岸的動物及人間檢疫工作,嚴防國外染病動物及人間病例輸入我國。

    (四)疫情控制措施。

    一旦有疫情報告,要立即在家畜養殖場所和人群密集地方,採取消除蚊蟲孳生地、藥物噴灑等多種措施減少蚊蟲孳生,降低蚊媒密度,控制疫情播散。

    同時教育群眾採取個人防護,避免直接與染病動物組織、體液等接觸,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

    (五)提高發現和應對能力。

    各地衛生部門應組織印發國家的相關技術指南,提高醫務人員對裂谷熱的發現、識別能力,提高疾控人員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情處置能力。

裂谷熱診斷和治療方案

    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是由裂谷熱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引起、由節肢動物傳播的急性傳染病。1931年首次在肯尼亞證實了本病的存在,並分離到病毒。臨床特點為突然發熱(常為雙相熱)、頭痛、肌肉關節疼痛等,重症病例可表現為多臟器受累。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亞洲中東地區也有報道。

    一、病原學

    RVFV屬於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屬。直徑約90-110 nm,球形,有包膜。基因組為分節段的單股RNA,分為L、M、S三個片段,長度分別為6.4 kb、1.7 kb和3.9 kb,其中L和M片段為負鏈RNA,S片段為雙義RNA。L片段編碼RNA依賴的RNA聚合酶,M片段可編碼至少4種産物:糖蛋白Gn和Gc、NSm(14 kDa)和一種NSm與Gn的融合蛋白(78 kDa),S片段編碼病毒核蛋白和NSs(31 kDa)。

    RVFV可在Vero、BHK-21和C6/36等細胞中繁殖並産生細胞病變。可感染雞胚、大鼠、小鼠、倉鼠和猴等實驗動物和家禽,並産生高滴度病毒。

    裂谷熱病毒抵抗力弱,56℃40分鐘可滅活,對酸(pH3.0以下)、脂溶劑、去污劑和甲醛敏感。

    二、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RVFV主要在家畜(如綿羊、牛、駱駝和山羊等)中引起流行或暴發,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1. 直接接觸受染動物組織、體液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

    2. 蚊蟲傳播,伊蚊、庫蚊、按蚊和其他很多蚊種均可傳播,但以伊蚊為主。

    3. 因氣溶膠導致的實驗室感染偶有報道,尚未有人-人傳播的報道。

    (三)人群易感性。

    人對RVFV普遍易感,多為隱性感染,病後可産生持續免疫力。

    (四)流行特徵。

    1.地區分佈:裂谷熱主要分佈于非洲東部和南部,主要流行的國家為肯尼亞、津巴布韋、讚比亞、納米比亞、索馬裏、坦桑尼亞、莫桑比克、馬達加斯加、南非、蘇丹、毛裏塔尼亞、埃及等,中東的沙特阿拉伯、也門也有本病的報道。

    2.人群分佈:任何年齡均可感染發病,但兒童發病較少,男性多於女性,動物養殖和屠宰人員、獸醫等為高危人群。

    3.季節分佈:本病全年均可流行。季節分佈主要與媒介的活動有關。

    三、發病機制與病理改變

    (一)發病機制。

    裂谷熱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

    病毒進入機體後,首先在侵入的局部組織中複製,通過淋巴系統轉移至局部淋巴結進一步複製;繼而進入血循環形成病毒血症,一般持續4-7天,出現發熱等感染中毒症狀,並可引起多臟器局灶性感染,以肝臟受累為著。動物實驗證明,各器官病變部位和病毒複製部位相一致,病毒對細胞的損傷可能通過溶解效應所致。此外還可能與免疫損傷有關。

    血管炎和肝壞死是導致出血的關鍵性病變。嚴重的病毒血症和來自肝臟及其他受染細胞的廣泛壞死導致促凝物質釋放,終末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纖維素沉著,纖維降解産物增加,促進血小板聚集、消耗,引起DIC。腎小球毛細血管和近曲小管內可出現纖維素沉著,尿中出現紅細胞、白細胞、管型、少尿甚至腎功能衰竭。

    (二)病理改變。

    皮膚、皮下組織和內臟器官表面漿膜廣泛出血;肝中度腫大,有廣泛壞死灶,並可融合成大片壞死,鏡下可見肝細胞灶性壞死,可相互融合,病變廣泛,多見於肝中帶,肝細胞內可見嗜酸性變;脾臟充血腫大,包膜下出血,濾泡中淋巴細胞減少;腎皮質可見充血和點狀出血,腎實質可見出血和腎小球毛細血管纖維素沉著,以腎小管病變為著;腎上腺腫大、皮質點狀出血;腦組織和腦膜呈灶性細胞變性與炎症浸潤。

    四、臨床表現

    潛伏期:2-6天,可短至數小時。

    急性起病,發熱,伴畏寒、寒戰、頭痛、乏力、肌肉關節疼痛;發熱可持續數天,常為雙相熱。病程4-7天后體溫恢復正常,症狀改善,常在2周內完全恢復。部分病例可表現為多系統受累。

    1.視網膜炎(1-20%):多發生在病程1-3周。表現為視物模糊或視力下降,有時産生盲點。嚴重時發生視網膜脫落。視力障礙可持續10-12周,當損傷發生在黃斑或嚴重出血和視網膜脫落,約50%的病人可導致單只眼或雙眼永久性失明。

    2.出血綜合徵(約1%):病程2-4天后出現,表現為皮膚黏膜黃染、斑疹、紫癜、瘀斑和廣泛的皮下出血,穿刺部位出血、咯血、鼻衄、牙齦出血、月經增加、黑便、肝脾腫大。重症病例往往死於出血、休克及肝、腎功能衰竭。

    3.腦膜腦炎:可單獨出現,也可和出血綜合徵同時出現。病程1-4周突然發生腦炎症狀,如劇烈頭痛、記憶喪失、頸強直、眩暈、精神異常、定向障礙、遺忘、假性腦膜炎、幻覺、多涎、舞蹈樣運動、抽搐、偏癱、昏睡、去大腦強直、昏迷甚至死亡。存活病例可有後遺症(如偏癱)。

    五、實驗室檢查

    (一)一般檢查。

    1.血常規:病程1-2天白細胞可正常或輕度增高,伴中性粒細胞增多,繼而白細胞下降,可<2×109/L。可出現血小板減少。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及凝血酶時間均延長,凝血因子II、V、VII、IX顯著減少。纖維蛋白原減少和血纖維蛋白降解産物增多。

    2.尿常規:可見少量尿蛋白、紅細胞、管型。

    3.腎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增高。

    4.肝生化:血清ALT、AST均可增高,可伴TBIL增高。

    5.腦脊液:壓力增高,蛋白輕度增高,細胞數增加,以淋巴細胞為主,糖和氯化物正常。

    (二)血清學檢查。

    1. 血清特異性IgM抗體檢測: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檢測。一般情況下,病程第5天即可出現IgM抗體,可持續2個月。

    2. 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採用ELISA、空斑減少中和試驗(PRNT)等方法檢測。一般情況下,病程1周後出現IgG抗體。

    (三)病原學檢查。

    1.病毒抗原檢測:多采用ELISA法檢測。動物試驗表明,恒河猴感染後第1-2天就可檢到特異性病毒抗原。

    2.核酸檢測:採用RT-PCR等核酸擴增方法檢測。病程4天內在多數患者的血清中可檢測到病毒核酸。

    3. 病毒分離:採集發病4天內患者血清標本,用Vero、BHK-21和C6/36等敏感細胞進行病毒分離。

    六、診斷及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

    1. 流行病學資料:生活在裂谷熱流行地區或到疫區旅行,有患病動物接觸史或蚊蟲叮咬史。

    2. 臨床表現:發熱(常為雙相熱)、頭痛、乏力、肌肉關節疼痛,部分病例可表現為多系統受累。

    3. 實驗室檢查:(1)病毒抗原陽性;(2)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3)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4)從患者標本中檢出RVFV RNA;(5)從患者標本中分離到RVFV。

    (二)診斷。

    1.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

    2.確診病例:疑似或臨床診斷基礎上具備診斷依據中實驗室檢查任一項者。

    (三)鑒別診斷。

    需要與流感、乙腦、病毒性肝炎、布氏桿菌病、Q熱、其他各種病毒性出血熱等鑒別。

    1.流行性感冒:全身中毒症狀明顯,表現為高熱、頭痛、全身酸痛,呼吸道症狀較輕,高熱持續2-3天后緩解,呈雙峰熱,確診需病毒分離或血清學檢查。

    2.乙腦:夏秋季流行,蚊蟲叮咬,臨床上以高熱、意識障礙、抽搐、呼吸衰竭和腦膜刺激徵。一般無肝損傷和出血症狀。

    3.病毒性肝炎:起病初可有畏寒、發熱,體溫38℃左右,伴有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厭油、噁心、嘔吐和上腹脹不適。重症肝炎有出血傾向、肝性腦病,意識障礙,但無DIC出血表現。

    七、治療

    本病無特效藥物治療,大多數RVF為輕症病例且病程較短,無需特別治療,對重症病例主要是對症和支持治療。

    (一)對症和支持治療。

    1.高熱:給予物理降溫,也可使用小劑量解熱鎮痛藥,避免大量出汗。

    2.嘔吐:甲氧氯普胺、維生素B6。

    3.出血:發現DIC,可早期用肝素鈉,應用止血敏、維生素C等,補充血容量、血漿、白蛋白、全血、纖維蛋白原、血小板等替代療法治療DIC。

    4.肝損傷:保肝、退黃、營養支持,可用甘草酸製劑。

    5.顱內高壓:密切觀察生命體徵、呼吸節律、瞳孔等變化,予20%甘露醇(1-2 g/kg)快速靜點脫水,必要時每4小時一次。

    6.腎功能衰竭:少尿、無尿、高血鉀等積極行血液透析。

    同時注意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

    (二)抗病毒治療。

    利巴韋林在動物實驗和細胞培養中有抗RVFV作用,可考慮在早期試用。

    八、預後

    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例可自愈,不到5%的病人發展為視網膜炎、出血綜合徵、腦膜腦炎。病死率約為1%。

    九、預防

    裂谷熱的預防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一)控制傳染源。

    家畜的預防接種:有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兩種,應在動物疫情發生前接種。

    (二)切斷傳播途徑。

    1. 避免與患病動物組織、體液等接觸,不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

    2. 滅蚊防蚊。

    (三)保護易感人群。

    目前尚無可供使用的人用疫苗。防護措施主要為:

    1. 在屠宰及出欄患病動物時做好個人防護。

    2. 採取個人防蚊措施。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
 
 
 相關鏈結
· 衛生部要求中小學在校學生每年一次常規健康體檢
· 衛生部通知要求加強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工作
· 四川省衛生部門下發通知在災區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 衛生部表示:奧運賽區城市沒有異常傳染病流行
· 衛生部視察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食品安全所工作
· 衛生部舉行抗震救災醫療衛生防疫工作新聞發佈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