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雷在中瑞防洪減災研討會上做主旨報告
11月10日,第二屆中瑞防洪減災研討會在瑞士首都伯爾尼召開,水利部部長陳雷出席會議並做了題為"中國的防洪抗旱與減災"的主旨報告,他介紹了中國水旱災害的情況和特點、防洪抗旱減災工作思路和目標及水旱災害應急管理機制,總結了防汛抗旱減災取得的主要成效、應對洪澇颱風等災害的實例、防洪抗旱減災工作積累的經驗及下一步採取的措施,提出了進一步加強中瑞水利交流與合作的意見。
瑞士聯邦環境署副署長高茲先生到會並做了主旨發言,介紹了瑞士防禦山洪、雪崩、堰塞湖等自然災害的經驗。來自中國和瑞士的水利、環境和災害防禦等方面的專家分別在研討會上發言,並就防洪減災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和交流。
中國的防洪抗旱與減災
--在第二屆中瑞防洪減災研討會上的主旨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部長
陳雷
(2008年11月10日)
尊敬的高茲副署長,女士們,先生們:
減輕洪澇災害,避免人員傷亡,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是全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大多數國家共同面臨的緊迫任務。召開第二屆中瑞防洪減災研討會,深入研討防洪減災問題,對進一步增進中瑞兩國在防洪減災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我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向出席本次會議的各位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中國防洪減災事業的瑞士各有關方面及各位來賓表示衷心的感謝!我非常高興就中國的防洪抗旱減災問題與各位朋友進行交流。下面,我簡要介紹中國的防洪抗旱與減災情況。
一、中國水旱災害情況及特點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幅員遼闊,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15,地勢西高東低,東西部、南北方的自然地理條件差異很大。中國的河流總長度約為42萬公里,流域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萬多條,其中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和遼河被稱為"七大江河"。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但人均佔有量只有222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受季風氣候影響,中國降水時空分佈極不均勻,水資源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東南沿海及西南部分地區年平均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黃河流域以北地區400-600毫米,西北地區西部不足200毫米。全國大部分地區全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年際間豐水年的降雨是枯水年的2-8倍,連續幾個豐水年或連續幾個枯水年的情況時常發生。這種特殊的水資源狀況決定了中國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而嚴重的國家,水旱災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防洪抗旱減災是中國水利部門的重要任務。
中國的水旱災害主要有四個特點:
一是頻率高。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間,中國共發生較大的洪水災害1092次,發生較大旱災1056次,平均每兩年發生一次較大水災或嚴重乾旱。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黃河、長江、淮河等7大江河發生較大洪水50多次,發生較大範圍的嚴重乾旱17次。
二是範圍廣。據統計,中國有2/3的國土面積可能産生各種類型、不同程度的洪水,其中大部分地區會形成洪水災害。特別是東部和南部地區有佔全國50%以上的人口、35%的耕地、2/3的工農業總産值受到洪水的嚴重威脅。乾旱在中國分佈更為廣泛,絕大部分地區面臨不同程度的乾旱威脅,東北、西北、華北地區十年九春旱,長江以南地區有的年份伏旱嚴重。
三是種類多。受自然條件的制約,中國相當一部分地區非澇即旱,旱澇交替,既有可能發生大江大河流域性大洪水,也有可能發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和颱風、冰淩等災害。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8年發生大洪水,平均每年有7個颱風登陸中國大陸,局部洪澇災害頻繁而嚴重,山洪災害往往造成人員傷亡。同時,旱災也從傳統的農業擴展到城市、工業、生態等領域,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不同程度缺水,旱災損失居高不下,已成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四是損失重。據統計,中國水旱災害直接經濟損失佔各類自然災害直接經濟總損失的60%左右。中國受洪水威脅最嚴重的七大江河及太湖流域的中下游和濱海平原地區,同時也是人口集中、財富密集的地區,是中國主要糧棉産區和工業生産基地。1990年以來,全國年均洪澇災害損失在1100億元人民幣左右,約佔同期GDP的2%;遇到發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該比例可達3%-4%。1990年以來,中國年均因旱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佔同期GDP的1%以上,遇嚴重乾旱年景,該比例超過2%。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旱災害的影響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