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綜述:還山於民 還林於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22日   來源:人民日報

    “以往山民財源少,如今林農富路多。往日造林無甜頭,今朝植樹有奔頭。”如今,像這樣朗朗上口、反映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帶來山增綠、民增收變化的諺語,在我國南方一些集體林區,到處可以聽到,令人無比親切喜悅。

  近年來,一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引發的綠色變革,在福建、江西、浙江和遼寧轟轟烈烈展開,給這些地方的新農村建設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又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

  林權改革 眾望所歸

  江西省是我國南方的一個重點林業省。2/3的國土面積是山區,2/3的人口在山區農村,2/3的縣是重點林業縣。但是,由於林業體制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特別是佔全省林地面積85%的集體山林,長期産權歸屬不清、權利責任不明、經營機制不活、利益分配失調、林農負擔過重,廣大林農沒有經營林業的主體地位和發展林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守著“綠色銀行”卻不能提現,林業生産力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讓耕者有其山。還山於民,還林於民。惟有實行林權改革,林業才會有希望。終於,一場以明晰産權、減免稅費、放活經營和規範流轉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贛鄱大地拉開了序幕。2004年9月,崇義、遂川、銅鼓等7個林業重點縣先行試點,2005年4月全省全面鋪開。2006年6月,全省轉入配套改革階段。截至目前,全省林地總面積的85%以上已通過改革明晰産權,其中分山到戶率達到80%以上。

  遼寧省2005年上半年在本溪市開展試點工作,下半年在全省推開。目前,全省林改勢頭強勁,成效十分明顯。

  福建省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重視下,認真落實“縣直接領導,鄉鎮組織,村具體操作,部門搞好服務”的工作機制,積極採取各種有效措施,順利推進改革。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已有11700多個村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務,佔有改革任務村總數的97%;明晰産權面積7800多萬畝,佔集體商品林應改革面積的96%;完成集體商品林林權登記7000萬畝。在前期集體林經營體制改革基礎上,南平、三明兩市積極開展林改“回頭看”,不斷完善改革成果,鞏固改革成效,共完成“回頭看”面積2413萬畝。

  把山當田耕 把樹當菜種

  過去,山林歸集體統一經營,表面上人人有份,實際上人人無份。林改使山林回到了林農家,山林資源變成了真正的資本,廣大林農“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護山營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明確了林業經營主體的法律地位,使林業經營者對林木享有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解除了林農的後顧之憂。通過林木林地流轉,盤活了林木林地資産,解決了森林資源經營週期長、效益兌現慢、生産風險大的問題,提高了林農的生産積極性。

  實踐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後,林業發展活力大大增強,社會投資造林持續升溫。各地造林營林投入逐步由過去的集體為主、國家補助,向外資、個體、聯合體等多种經濟成分並舉的多元化格局轉變。福建全省新造林中非公有制比重已超過50%。南平市個人造林比重從1998年的不足25%提高到去年的65.6%。龍岩市新羅區和漳州市南靖縣今春造林個人的比重都在90%以上。

  山還是那座山,林還是那些林,改前改後兩重天。永安市龍共村的竹農楊國松説“20年前竹山就分到戶了,但每畝竹山平均産值僅150元,而林改後每畝産值達1000多元,最高的達3000多元,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以前分到戶不等於就是自己的,説變就變,而現在不一樣了,有了法律的保障,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財産。”“人無恒産,就無恒心,有了恒産,才有恒心”,所以他們敢於投入、舍得投入,這就是老百姓説的:“山定主、樹定根、人定心”。

  改革後,各地森林資源管護力量大大增強,管護面積大大擴展,盜砍濫伐林木現象得到較好遏制;林農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投入也明顯增加,群眾自發開展森林防火積極性顯著提高。一些長期從事林業管理工作的幹部深有體會地説,過去森林資源是少數人在看管,現在則是千家萬戶在監督。過去森林火災是“幹部打火、群眾觀火、領導惱火”,現在是群眾一見山火,就主動往山上衝。如尤溪縣,群眾自發成立了護林防火協會,每年每畝按0.2元交納聯防費,專項用於森林火災的撲救開支。永安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後,森林案件呈逐年下降趨勢。

  林改破解了困擾林業發展多年的造林難、護林難、防火難等問題,也吸引了更多人力、物力、資金等要素向林業聚集。2004年江西省林業總産值達307.1億元,2005年增加到383.72億元,今年1—5月就達到210.6億元,預計全年可達480億元。

  配套改革 讓利於民

  林業産權制度是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建設的綜合體現,新的林業産權制度的建立,必然需要一系列新的配套政策措施來保障。其中,最主要的是物權保護、抵押、評估、資産變現等制度措施建設。浙江省在建德市試點了區域性的山林流轉交易市場,利用森林資源調查數據,設立了流轉交易平臺。近年來。全省山林流轉出現了承包、租賃、股份制和合作經營以及拍賣、反租倒包、轉讓、外商外資獨資經營等多種形式,全省林地流轉面積已經達到5萬多畝。

  福建省在林權改革中建立了12個林權拍賣中心,年交易額上億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催生了新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使一些傳統的林業行政管理方式逐步被社會仲介服務組織所取代。永安市成立了林權登記管理中心,集林權登記、産權交易、市場信息服務於一體,與市林業局人、財、物脫鉤,自負盈虧,有效提高了服務質量,極大地方便了群眾,使林權管理與産權交易實現了規範有序運作。改革也使林權證的內在價值得到了體現。尤溪縣成立了森信林業擔保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00萬元。目前,已受理林木抵押擔保貸款24筆,發放貸款470萬元,為擴大林業經營規模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資金保證。

  過去林農稅費負擔重,林農沒有經營林業的積極性。林改伊始,試點地區就把減輕稅費作為林改工作的切入點,減輕稅費,全面取消了除育林基金、檢疫費以外的一切涉林收費項目,讓林農在林改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僅2004年,江西全省林改政策性讓利就達7.52億元,2005年讓利11.27億元,2006年可讓利14.61億元。

  林改初戰告捷,但是改革仍任重道遠。下一步,各地將全面深入推進配套改革,進一步調動廣大林農積極性,解放發展林業生産力。

  林改,得民心、順民意。將使青山更綠,讓百姓更富。

 
 
 相關鏈結
· 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談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相關問題
· 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展開: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
· 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努力解決好五個問題
· 浙江林權制度改革:明權活制 多策並舉 林興民富
· 江西省林權改革使森林資源變為資本惠及廣大林農
·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使江西省林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