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陽:黨中央關懷內蒙古發展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29日   來源:新華社

    開欄的話:今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這是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60年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治權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項事業取得輝煌成就,是我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大好局面的縮影,充分體現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展現了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前景。新華社從今天起開闢“內蒙古輝煌60年”專欄,從不同角度報道自治區成立6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黨中央關懷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紀實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29日電(記者 景如月、邱紅傑、張雲龍)“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喲,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發自心底的歌聲在內蒙古千里草原回蕩。

    在新中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迎來成立60週年之際,能歌善舞的草原兒女,唱起悠揚的長調,跳起歡快的舞蹈,藍天下的遼闊草原漫溢著無邊的歡樂。

    60年來,以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內蒙古的發展,十分關心內蒙古各族群眾。60年來,黨的民族政策照耀著這片英雄輩出、充滿傳奇的土地,118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390多萬各族兒女續寫出新的傳奇。

    “曾經飽受苦難的內蒙古同胞……正在開始創造自由光明的新歷史。”

    60年前這裡叫作王爺廟,後來這裡叫作烏蘭浩特,在蒙語中意為“紅色的城市”,因為這裡有太多紅色的記憶。

    1947年4月23日,根據黨中央的部署,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召開。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聯名給自治區政府發出了賀電,指出曾經飽受苦難的內蒙古同胞正在開始創造自由光明的新歷史,號召蒙古族群眾與國內其他民族親密團結起來,為建設新家園與新中國而奮鬥。內蒙古各族群眾追求解放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篇章。

    “舊社會內蒙古是什麼樣呢?貧困群眾處在社會底層,農牧民缺醫少藥,人口急劇下降。”作為當年蒙古族騎兵團的政委、84歲的高萬寶扎布老人回憶往事時激動地説,“自治區成立、全國解放後,黨派了大批醫療隊深入蒙古包,為牧民治病。有的牧民生了孩子,就給孩子起名字叫‘納敏夫’(意為黨的兒子)。”

    採取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經過長期探索和反復實踐後得出的結論,內蒙古的民族區域自治正是在黨中央直接領導下實現的。

    中共二大之後,我們黨開始在內蒙古地區,從蒙古族群眾中發展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按照黨中央、毛主席“在統一的國家中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構想,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黨派烏蘭夫等一批蒙古族、漢族幹部,從延安回到內蒙古,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聯合蒙古族各階層、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群眾,共同開展內蒙古自治運動,豎起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內蒙古自治運動的大旗。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東北局、西滿分局、冀熱遼分局,及時開展東蒙工作,爭取東蒙自治政府等民族解放力量,中國共産黨對內蒙古自治運動的領導地位逐步確立。黨在廣大牧區實行的依靠勞動牧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上而下和平改造和從下而上放手發動群眾,廢除封建特權,發展畜牧業生産的政策,得到了廣大勞動牧民的熱烈擁護。

    剛剛成立的內蒙古自治政府管轄著東部的5個盟31個旗縣和3個市。1949年3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黨中央明確提出,要為恢復內蒙古曆史地域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東西蒙統一的內蒙古自治區。

    在推動內蒙古和綏遠省合併工作時,毛澤東明確提出,蒙綏合併問題要開兩扇門,一扇是蒙古族要歡迎漢人進去開發白雲鄂博鐵礦,建設包頭鋼鐵企業;一扇是漢人要支持把綏遠合併于內蒙古自治區,實現內蒙古統一自治。

    隨著這種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此後幾年間,中央逐步撤銷了察哈爾、綏遠、熱河省,並先後將隸屬熱河、遼寧、察哈爾、寧夏、甘肅等省區的昭烏達、哲裏木等盟以及阿拉善、額濟納等旗縣劃歸內蒙古,實行了蒙綏合併。1956年4月,內蒙古實現了統一的民族區域自治。

    “內蒙古有廣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後發展起來很可能走進前列。”

    “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輕工業皮毛匠,重工業挂馬掌”,新成立的內蒙古自治區還保留著延續了上千年的生産生活方式,但很快這片沃土就成了新中國發展戰略佈局的重點之一。

    1950年末,地質勘探發現,地處包頭市的白雲鄂博敖包山有豐富的鐵、稀土、鈮等礦産資源。

    當時,新中國的鋼鐵事業剛開始起步,這一發現立刻引起國家的重視。經過週密籌備,1957年7月,建設包頭鋼鐵公司的大會戰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掀起高潮。

    這是內蒙古工業發展史上的火熱年代。

    1959年9月,滾滾的鐵水流出包頭鋼鐵公司一號高爐,比原計劃提前一年。10月16日下午,包頭鋼鐵公司舉行出鐵剪綵典禮大會。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出席大會,併為包鋼一號高爐出鐵剪綵。在各族群眾的歡呼聲中,周恩來登上這座雄偉的高爐,對工人們説:“這是世界上一流的大高爐,第一次在我們國家出現,你們要好好管理啊!”

    在國家重點工程包頭鋼鐵公司掀起建設高潮之時,包頭第一、第二機械廠,包頭第一、第二高溫高壓熱電廠,大興安嶺森林工業基地都相繼開工。僅“一五”時期,國家在內蒙古投資建設工廠、修建鐵路的基建資金就達11.39億元。

    在此基礎上,內蒙古自治區按計劃積極發展地方工業、林業、運輸業、郵電業、商業和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建起了大小廠礦750余個,實現工業總産值6.33億元,奠定了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在內蒙古一機集團公司的檔案室裏至今仍然保存著一張珍貴的黑白照片,記錄著鄧小平43年前來這裡視察的情景。

    作為照片的拍攝者,今年71歲的武躍華仍然清楚地記得那時的情景:“小平同志從四分廠一直走到五分廠,在五分廠的桌旁與工人們交談。在小平同志離開五分廠與工人們道別時,他親切地揮手致意,我站在對面,匆匆按下相機快門,記錄下這一難忘的時刻。”

    1964年4月,鄧小平親臨塞外包頭,他的足跡遍及內蒙古一機集團公司、二機集團公司、包頭鋼鐵公司、白雲鄂博鐵礦,所到之處極大地激發起人們投入經濟建設的熱情。

    1987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成立40週年之際,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時指出:“我們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我們的政策是著眼于把這些地區發展起來。如內蒙古自治區,那裏有廣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後發展起來很可能走進前列。”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看待內蒙古的優勢和潛力,對內蒙古的發展提出了殷切希望,為內蒙古的發展確立了遠大目標。

    “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力爭使內蒙古成為我們國家下一個世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

    1999年1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來到內蒙古,走進工廠、學校和牧民的氈包。

    經過改革開放洗禮的內蒙古大地,到處洋溢著蓬勃的發展活力。江澤民指出,內蒙古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要注意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力爭使內蒙古成為我國下一個世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

    肩負著新的歷史任務,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邁入新的世紀,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橫跨“三北”的內蒙古被列入“西部”行列。緊接著,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內蒙古東部也進入戰略實施區域。

    在西部大開發中,國家每年對內蒙古投入大量資金,加強生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産業建設。同時,內蒙古産業和東北對接互補,內蒙古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能源接續基地,東北成了內蒙古的市場。

    2001年召開的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提出了貫穿經濟結構調整“一條主線”,加快思想觀念和經濟增長方式“兩個轉變”,強化改革、開放、科技進步“三大動力”,加強生態和基礎設施“兩項建設”,推進農牧業産業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三化”進程的發展思路。

    黨的十六大後,內蒙古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先後提出“快”“大”“長”“好”的要求。“快”,就是要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有條件、有優勢的地區要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大”,就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做大經濟總量;“長”,就是努力使經濟發展保持一個較長的快速增長期;“好”,就是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做到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遵循規律持續發展、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推動經濟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內蒙古地區生産總值達4790億元,財政收入達712.9億元。“十五”期間,內蒙古地區生産總值以年均17.1%的速度增長,增速位居全國第一,被稱作“內蒙古現象”。

    如今,內蒙古已成為國家重要的農畜産品和能源、原材料生産基地,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6年的1035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2006年的3342元。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內蒙古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産業多元、産業延伸、産業升級,加大“上大”“關小”“引新”和節能減排的力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清理關閉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小企業1200戶,淘汰小煤礦、小水泥、小電石等落後生産能力3000多萬噸,提前一年半完成小煤礦淘汰關閉任務。

    “因應新形勢,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推向前進。”

    “喝了這麼多年的苦鹹水,是黨中央讓我們喝上了乾淨水!”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地區十大股村的72歲村民董密高興地對記者這樣説。

    在此之前,和董密一樣生活在河套地區的幾十萬群眾常年飲用砷、氟超標的地下水,出現多種病症。2004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刻作出批示,要求一定要解決好群眾的飲水問題。

    幾年來,國家投入上億元在河套地區實施改水工程,純凈的飲用水流進了河套人的家園,滋潤著河套人的心田。

    2003年1月,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遭受特大雪災。胡錦濤頂風冒雪來到阿巴嘎旗巴彥烏拉嘎查牧民那木吉拉齊仁的家裏。他囑咐説:“你們要堅定信心,搞好生産。黨和政府一定盡力幫助你們。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生活一定會好起來的。”

    胡錦濤對內蒙古自治區的領導幹部説:“做好內蒙古的各項工作,不僅關係到內蒙古2300多萬群眾的福祉,而且對黨和國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要“因應新形勢,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推向前進。”

    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乾等中央領導對內蒙古的發展高度關注,都曾親臨內蒙古考察工作,充分肯定了內蒙古近年來取得的發展成績。

    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內蒙古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加大落實“五個統籌”力度,著力提高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各項工作出現新局面。

    “腰包鼓了,農牧業稅免了,孩子上學不交錢了,得病不發愁了……”説起眼前的日子,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門克慶嘎查牧民敖特根斯琴掰著指頭一件件數著。

    “十五”以來,內蒙古各級財政支農支牧資金達到300多億元,年均遞增25%以上。在城鎮低保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的同時,在農村牧區全面實施低保,42.7萬特困農牧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去年,全區財政用於社會事業發展的支出達148.2億元。

    在支持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這些優勢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大力扶持東部盟市加快發展。目前,東部地區的增速開始超過西部地區。通遼、赤峰兩個農業大市原來工業基礎薄弱,現在工業總量位列全區第四、五位。一些原來發展落後、生態和基礎設施條件差的邊境旗市,走上工業化發展之路。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説,內蒙古這樣的欠發達地區付不起“學費”,經不起折騰,不但要加快發展,更需要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觀為內蒙古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

    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明確,今後5年全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目標,就是要牢牢把握、堅持貫徹科學發展觀,提高協調發展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保持地區生産總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實現地區生産總值和財政收入翻一番,實現經濟總量進入全國中等行列、人均主要經濟指標力爭進入前列。

    新的藍圖已經繪就。走過60年光輝歷程的內蒙古自治區,在黨中央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必將迎來更加光輝的未來。

 
 
 相關鏈結
· 內蒙古實行民族區域自治60年:偉大創舉成功實踐
· 從9萬元到712億元——內蒙古財政輝煌60年
· 直播回放儲波楊晶介紹內蒙古民族區域自治60年情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