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內蒙古民族區域自治60年:偉大實踐見證偉大創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30日   來源:新華社

    烏蘭浩特市寬敞的大街(4月13日攝)。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爺廟成立。當年年底,王爺廟改為烏蘭浩特,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城”。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伊始,百廢待興。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原稱歸綏)城內,只有一輛公共汽車,主要交通工具是駱駝和馬車。1947年,內蒙古糧食産量僅有18.45億公斤,牲畜年末存欄僅852萬頭(只)。並且,幾乎沒有像樣的工業,僅有農具修造、照明發電、民用採煤、木材採伐、皮毛和糧油加工等小廠和手工作坊600多家。 光陰荏苒,60個春秋在革命與建設的進行曲中匆匆而過。內蒙古各族人民群眾經過前赴後繼的辛勤創業,如今已收穫豐碩的果實。據統計,2006年,內蒙古生産總值達4790億元,人均生産總值達2513美元,財政收入712.9億元。近5年來,內蒙古生産總值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長,增速連年位居全國第一,被稱作“內蒙古現象”。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30日電(記者吳國清、邱紅傑、丁銘) “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保障了我國少數民族的權益。”最後一位蒙古族王爺、內蒙古自治區原政協副主席奇忠義老人這樣對記者説。

    年逾八旬的奇忠義是成吉思汗第34代嫡系子孫。新中國成立前,他作為伊克昭盟(即今天的鄂爾多斯市)郡王旗札薩克(即旗長),率全體軍政人員和平起義。

    目睹6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的變遷,奇忠義説:“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障了少數民族的政治權利,保護了少數民族的文化發展。”

    翻身牧民唱讚歌

    “起來,蒙漢的人民,我們要團結一心。我們同是受苦受難的奴隸,我們同是受人宰割的羊群……快把手拉起,快把腳放齊,跟著鮮明的旗幟,創造我們美好的大家庭。”

    家住烏蘭浩特市的韓唐書老人,對60年前的這首“流行歌曲”記憶猶新。

    “舊社會的內蒙古是什麼樣呢?蒙古民族處在社會最底層。農牧民缺醫少藥,人口急劇下降。”84歲的蒙古族老人高萬寶扎布回憶説。

    怎樣改變這種命運,內蒙古各族人民的前途在哪,代表著廣大群眾利益的中國共産黨為人民思考著這個問題。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解決好民族問題是中國歷代政權面臨的重要課題。中國共産黨自成立後就十分重視民族問題,一直孜孜不倦地探求解決民族問題的出路,經過多種途徑的探索,最後確立了符合實際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然而,當抗日戰爭的勝利號角餘音未消時。內蒙古蘇尼特右旗就出現了所謂“內蒙古共和國臨時政府”,在王爺廟出現了“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針對內蒙古地區存在的民族分裂和所謂“獨立自治”活動等複雜鬥爭形勢,中國共産黨展開了以民族區域自治解決內蒙古民族問題的偉大實踐。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對內蒙工作的意見》,更為縝密地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區域自治,首先從各旗開始,爭取時間,放手發動與組織蒙人的地方自治運動。”

    1945年11月26日至28日,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烏蘭夫在張家口主持召開了內蒙古各盟旗代表大會,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1946年4月3日,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與“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在承德召開了“四·三”會議,協商撤銷了“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建立起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總分會。於是,內蒙古自治運動在黨的領導下統一起來,走上了健康發展道路。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爺廟成立,烏蘭夫當選為內蒙古自治政府主席。當年年底,王爺廟改為烏蘭浩特,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城”。

    從1947年11月到1948年4月,新成立的內蒙古自治區在全區展開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封建剝削制度,農牧民翻身做了主人;在牧區進行了民主改革,“牧場公有、放牧自由”“不鬥、不分、不劃階級”和“扶助貧苦牧民,牧工牧主兩利”的政策使得內蒙古草原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在城鎮,保護了工商業發展,陸續恢復和建立了一些軍械廠、皮革廠和被服廠,所生産的武器和軍需品源源不斷運往前線補給東北野戰軍。

    在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引導下,內蒙古又相繼成立了達翰爾、鄂溫克、鄂倫春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和19個少數民族鄉,深受剝削和壓迫的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當家做主,充分行使自治權力管理自治區內的事務,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創建、形成和不斷完善,以及法制化的進程,作出了不懈探索。

    烏蘭浩特市的農業科技人員在檢測高産糧食種子(7月2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共同描繪幸福景

    “當年的烏蘭浩特,只是一個大村屯,滿眼都是土房和茅草房,哪像現在想找一座土房太不容易了!”77歲的烏蘭浩特市市民扒克扒見證了當年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和烏蘭浩特60年的變遷。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伊始,百廢待興。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原稱歸綏)城內,只有一輛公共汽車,主要交通工具是駱駝和馬車。1947年,內蒙古糧食産量僅有18.45億公斤,牲畜年末存欄僅852萬頭(只)。並且,幾乎沒有像樣的工業,僅有農具修造、照明發電、民用採煤、木材採伐、皮毛和糧油加工等小廠和手工作坊600多家。

    “當時,內蒙古連鐵釘都得從外省調!”扒克扒説。

    剛剛誕生的新中國,儘管國力有限,但中央人民政府還是不斷調遣人力物力財力,出臺優惠政策,支持內蒙古的建設。醫院、畜牧獸醫站、學校、科研機構等陸續建起來;包頭鋼冶煉和機械製造工業、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工業及畜産品加工工業等系列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而起;成千上萬自願支援邊疆建設的各族幹部和科技人才,充實到內蒙古各行各業建功立業……

    “一五”時期內蒙古被列為全國經濟建設的重點地區,五年裏國家對內蒙古基本建設投資累計達11億多元。

    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特別是1984年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之後,內蒙古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自治區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帶領全區各族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思想觀念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強化改革、開放、科技進步的三大動力,抓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工業化、農牧業産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內蒙古實際的發展路子,促進了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光陰荏苒,60個春秋在革命與建設的進行曲中匆匆而過。內蒙古各族人民群眾經過前赴後繼的辛勤創業,如今已收穫豐碩的果實。

    據統計,2006年,內蒙古生産總值達4790億元,人均生産總值達2513美元,財政收入712.9億元。近5年來,內蒙古生産總值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長,增速連年位居全國第一,被稱作“內蒙古現象”。

    如今,內蒙古已成為國家重要的農畜産品和能源、原材料生産基地,許多工農業産品産量躍居全國前列,涌現出伊利、蒙牛、鄂爾多斯、小肥羊等17個中國馳名商標;交通運輸事業發展迅猛,2006年,內蒙古鐵路正線延展里程達7813公里,公路線路里程8.33萬公里,分別比1947年增長4倍和40.7倍;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內蒙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1978年的301元、131元增加到2006年的10358元、3342元。

烏蘭浩特市幼兒園快樂的孩子們(7月25日攝)。  新華社發(陳永明 攝)

    草原明天會更好

    16歲的王朝魯門現在是內蒙古通遼蒙古族中學高二的學生,在這所學校裏,他用蒙古族語言學習、生活,將來還要用蒙語參加高考。這位來自扎魯特旗的小夥子説,將來要當一名醫生,為家鄉牧區人民的身體健康出一份力。

    在自治區成立之前,內蒙中等專業和高等教育幾乎一片空白,而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基本形成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比較完整的、具有地區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育體系,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

    截至2006年底,全區有少數民族中小學生75萬多人,佔全區中小學生總數的24%以上,其中蒙古族學生近67萬人,佔總數的21%以上,高於少數民族的人口比例。全區用民族語言授課初中160所、高中49所,36所高校也都開展了民族教育。截至2006年末,蒙古族每萬人口中擁有在校大學生134人,比2000年提高近3倍。

    通遼蒙古族中學校長高娃對記者説,少數民族語言教育,使少數民族精神文化得以保留並不斷傳承發揚。

    60年來,在人口素質迅速提高之時,內蒙古少數民族人口也在穩步增長。在自治區剛剛成立時,全區蒙古族人口只有83萬多人,去年這個數字已達到近424萬。如今在內蒙古1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55個民族,全區人口2390多萬,其中蒙古族佔總人口近18%,其他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約4%。

    內蒙古自治區主席楊晶説,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就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少數民族當家做主,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和管理國家與地方事務。

    為進一步落實好《民族區域自治法》及有關規定,內蒙古自治區積極推動民族法制建設在立法、語言文字、培養幹部、經濟、財政、文化教育等方面行使自治權。《關於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的決定》《關於加快邊境旗市發展的決定》《關於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通知》《關於學習使用蒙古語言文字的若干規定》等一系列具體規定和辦法,為扶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解決少數民族群眾在生産、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困難,在政策法規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必須加強黨的幹部隊伍建設,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忠誠于黨、忠誠于祖國和人民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內蒙古自治區民委副主任曹艷榮説。

    近幾年,內蒙古自治區通過黨校培訓、出國深造、挂職鍛鍊等形式,已經建立了一支結構比較合理、素質比較高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截至2006年底,全區黨政機關中少數民族幹部接近5萬人,佔機關幹部總數的30%以上,其中,蒙古族幹部佔近26%。這支隊伍成為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得以貫徹落實的有力保障。

    國家民委政策法規司司長毛公寧説,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和實踐,為新中國正確解決民族問題創造了一個範例,為在其他民族地區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探明了道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陽:黨中央關懷內蒙古發展紀實

 

    中俄界河額爾古納河畔藍天白雲掩映下的寬廣草原(7月22日攝)。呼倫貝爾地處內蒙古東北部,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這裡居住著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等36個少數民族。 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天然草原之一。3000多條河流和500多個湖泊,與草原組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是中外聞名的旅遊勝地,被遊客譽為“綠色凈土”。這裡生長著120多種牧草,出産的肉、奶等産品大量出口。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今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這是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60年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治權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項事業取得輝煌成就,是我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大好局面的縮影,充分體現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展現了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前景。

內蒙古重視教育 民族教育孕育未來“草原新星”

    內蒙古十分重視民族教育和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全區12個盟市、101個旗縣均成立了蒙古族學校,高等院校開設蒙古語言專業。自治區成立60年來,初步建立了蒙、漢現代化教育體系,蒙古族語言文字教育得到長足發展。

內蒙古財政撥付3億多元支持下崗再就業等工作

   7月12日,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自治區財政撥付3億余元資金,分別用於支持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産生活條件、進一步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及促進內蒙古旅遊業的發展。

    撥付資金1840萬元,專項用於對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微利項目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此項措施解決了下崗失業人員的貸款利息負擔,為下崗失業人員謀生自立、二次創業提供了動力,將有力地推動全區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有序開展。

民族區域自治為建設嶄新內蒙古導航

     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社會進步日新月異,今天,內蒙古人愈來愈為自己的家鄉感到驕傲和自豪。為什麼我們能讓世人不吝言辭地誇讚內蒙古是一個發展的、開放的、生機勃勃的內蒙古?為什麼我們能在較短時間內,把一個人口少、底子薄、起點低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區建成幾項指標全國第一,並快速發展邁進?這一切,都源於民族區域自治在內蒙古60年的光輝實踐。

    7月29日,內蒙古軍區某騎兵部隊在進行排練。目前,將參加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大型慶典文藝演出的演職人員正在緊張排練。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相關鏈結
· 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專場文藝晚會舉行
· 內蒙古關停的小火電機組總裝機規模達100萬千瓦
· 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陽:黨中央關懷內蒙古發展紀實
· 內蒙古六大新政策支持"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
· 內蒙古新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