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2日電(記者殷耀、劉軍)如果把一個地區的代表性産品、企業、行業看作是它的“名片”,內蒙古自治區在成立六十年之際向世人出示的名片上可看到大草原、乳業加工、羊絨加工等字樣。隨著名牌産品的不斷涌現,內蒙古正在改寫地區“新名片”,展示給人們的是意氣風發、高歌猛進的地區“新名片”。
從六十年前自治區成立直到上世紀末,地大物博的內蒙古展示給人們的是一張“資源型”名片,這張“名片”的內容是“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是煤”。與這張“資源型”名片並稱於世的是“畜牧業王國”,向人們展示內蒙古有著“牛馬駱駝羊”等豐富的畜牧業資源。內蒙古的資源型“名片”持續時間最長。然而,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這裡的資源優勢仍未能變成經濟優勢。
近幾年內蒙古自治區和通過努力逐步提升自我價值的成功人士一樣,地區名片也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而不斷推陳出新,終於實現了從“資源名牌”到“産品名牌”的轉折。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內蒙古一大批草原綠色産業品牌托起了內蒙古新的驕傲,內蒙古的名片也抖落“土氣”而含金量大增,並與來自草原的特色産品一同“傳”到了更多人手中。
早在十多年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就把實施“名牌推進戰略”確立為內蒙古發展的五大戰略之一。2000年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憑藉優勢資源所搭建的發展平臺,內蒙古成功地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名牌産品,贏得越來越多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對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拉動作用。目前,內蒙古已有21個中國馳名商標,其中有18個是農畜産品加工業打造的,這些品牌獨具特色,在西部地區處於領先地位。
如今,伊利用“心靈的天然牧場”征服了每一個嚮往草原的人;鄂爾多斯用“溫暖全世界”讓世界來了解鄂爾多斯,了解內蒙古。這些名牌産品寫著內蒙古的地區新形象。蒙牛、小肥羊、鹿王……這些成長迅速的企業,起名時都要顯示出明顯的草原標識,當它們在各自的行業裏搶佔制高點時,當它們在市場上颳起強勁的“草原風”時,人們也在用另一種視角來審視內蒙古。
在內蒙古資源轉換的“名牌之路”中,乳業、羊絨、肉業等産業創新發展了各自不同的成長模式。內蒙古的乳品企業和廣大農牧民共同創造了“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新型奶牛養殖和鮮奶收購方式,使現代化企業與農牧戶利益緊密相連。過去作為中國最大的牧區,內蒙古是全球最大的羊絨生産基地,如今也同樣是全球最大的羊絨加工基地,被業界尊為“羊絨之鄉”。
由名牌産品推進實現資源轉換,內蒙古正確定位了自己的發展之路,使經濟活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隨著名牌産品的聚焦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深入,原有的“地區名片”悄然發生改變,更具時代氣息的“名牌區域”“名牌城市”走進人們的視野。
包頭,是蒙語包克圖的音譯,意為“有鹿的地方”,長期享有草原鋼城、稀土之鄉的美譽,歷史上曾以水旱碼頭、皮毛重鎮而著稱。2005年10月,包頭市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進入首批“全國文明城市”行列的城市,以嶄新的形象躍入人們的眼簾。呼和浩特市得名“青城”,隨著乳業的崛起,“中國乳都”的新名片正在深入人心。
作為領跑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的龍頭,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在近幾年內交替領先,目前這三個地區的生産總值、財政收入總和均佔到全區總量的一半以上,成為內蒙古最具發展活力的城市經濟圈,被譽為內蒙古的“金三角”。如今,“金三角”作為一枚閃亮的區域經濟名牌也已被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人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