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31日電(記者殷耀、劉軍)許多沒有來過內蒙古的人都可以數出來自內蒙古的名牌産品;盛夏時節來內蒙古旅遊和投資的人們絡繹不絕;呼和浩特通往北京的高速公路車如流水。正是通過發揮地區優勢,營造區域核心競爭力,內蒙古地區經濟快速崛起。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趙雙連説,經過60年的發展特別是近5年來的努力,內蒙古經濟總量由5年前的全國第24位躍升為第17位,地區生産總值由1200億元上升至2006年的4790億元,經濟增長速度連續數年居全國第一。據中國社科院今年發佈的有關調查顯示,在增長競爭力排名前10個城市中,有4個來自內蒙古自治區。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抓住機遇,努力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促地區經濟快速發展。5年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實施不均衡發展戰略,支持有條件、有優勢的地區和行業重點突破。這一戰略帶來了以呼和浩特、包頭和鄂爾多斯構成的內蒙古“金三角”地區的率先快速發展,同時六大優勢産業異軍突起,使內蒙古特色産業初成體系。2004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繼續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帶來內蒙古經濟的第二次飛躍,保證了內蒙古工業增長速度在全國領先。
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提高體現在高起點的大項目的增多,體現在投資主體多元化。“十五”以來內蒙古打破地域局限,以開放的理念培育、引進先進的生産力,共引進國內資金4020多億元,其中大部分用於工業投資,使內蒙古工業裝備水平和産業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在內蒙古投資的25戶中央大企業,投資規模達到1000多億元。
近年來,內蒙古的25家大企業先後與國家大企業對接、重組,使大企業資本金由1230億元迅速增至3500多億元。內蒙古化肥廠、北方聯合電力有限責任公司、霍林河煤礦等企業通過重組不斷壯大。包頭鋁業集團實施戰略性重組,依託中國鋁業集團實現技術升級、優勢互補和集約化經營,發展為大型企業集團。
依託資源優勢,通過外引內聯,內蒙古打造出能源、冶金、化工、裝備製造、農畜産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六大優勢特色産業。這六大優勢産業的工業增加值已佔到內蒙古工業增加值76%以上,形成了具有發展優勢和潛力的現代化産業集群。同時,內蒙古還引進了神華集團煤制油、奔馳、利樂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和規模大、技術高的項目。內蒙古新發展的煤化工業規模保持在百萬噸級以上。
為實現地區可持續發展,營造持久的競爭力,內蒙古從2006年開始加快淘汰落後産能,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到2006年年底全區淘汰1200多家落後産能企業,給優勢特色産業的擴能改造騰出了市場空間。新上的工業項目顯現出項目大、技術新、門檻高的特點。同時內蒙古通過推進産業多元、集中、延伸、升級,鼓勵新上項目採用國內國際先進技術,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非資源性産業比重。
目前,內蒙古的優勢企業也在通過技術創新積極轉型。以伊利、蒙牛為代表的內蒙古乳品企業,通過創新製造工藝和提取工藝,不斷推出新産品,擁有了市場競爭的主導權。
趙雙連介紹説,今後內蒙古將重點培育乳業、稀土、羊絨等15個國家級的科技研發中心,形成一批接近國際水平的研發基地,使優勢産業走上依靠自主創新和再創新的發展之路。
內蒙古民族區域自治60年:偉大實踐見證偉大創舉
烏蘭浩特市寬敞的大街(4月13日攝)。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爺廟成立。當年年底,王爺廟改為烏蘭浩特,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城”。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伊始,百廢待興。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原稱歸綏)城內,只有一輛公共汽車,主要交通工具是駱駝和馬車。1947年,內蒙古糧食産量僅有18.45億公斤,牲畜年末存欄僅852萬頭(只)。並且,幾乎沒有像樣的工業,僅有農具修造、照明發電、民用採煤、木材採伐、皮毛和糧油加工等小廠和手工作坊600多家。 光陰荏苒,60個春秋在革命與建設的進行曲中匆匆而過。內蒙古各族人民群眾經過前赴後繼的辛勤創業,如今已收穫豐碩的果實。據統計,2006年,內蒙古生産總值達4790億元,人均生産總值達2513美元,財政收入712.9億元。近5年來,內蒙古生産總值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長,增速連年位居全國第一,被稱作“內蒙古現象”。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保障了我國少數民族的權益。”最後一位蒙古族王爺、內蒙古自治區原政協副主席奇忠義老人這樣對記者説。
年逾八旬的奇忠義是成吉思汗第34代嫡系子孫。新中國成立前,他作為伊克昭盟(即今天的鄂爾多斯市)郡王旗札薩克(即旗長),率全體軍政人員和平起義。
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陽:黨中央關懷內蒙古發展紀實
中俄界河額爾古納河畔藍天白雲掩映下的寬廣草原(7月22日攝)。呼倫貝爾地處內蒙古東北部,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這裡居住著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等36個少數民族。 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天然草原之一。3000多條河流和500多個湖泊,與草原組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是中外聞名的旅遊勝地,被遊客譽為“綠色凈土”。這裡生長著120多種牧草,出産的肉、奶等産品大量出口。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
今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這是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60年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治權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項事業取得輝煌成就,是我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大好局面的縮影,充分體現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展現了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前景。
內蒙古重視教育 民族教育孕育未來“草原新星”
內蒙古十分重視民族教育和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全區12個盟市、101個旗縣均成立了蒙古族學校,高等院校開設蒙古語言專業。自治區成立60年來,初步建立了蒙、漢現代化教育體系,蒙古族語言文字教育得到長足發展。
內蒙古財政撥付3億多元支持下崗再就業等工作
7月12日,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自治區財政撥付3億余元資金,分別用於支持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産生活條件、進一步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及促進內蒙古旅遊業的發展。
撥付資金1840萬元,專項用於對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微利項目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此項措施解決了下崗失業人員的貸款利息負擔,為下崗失業人員謀生自立、二次創業提供了動力,將有力地推動全區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有序開展。
民族區域自治為建設嶄新內蒙古導航
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社會進步日新月異,今天,內蒙古人愈來愈為自己的家鄉感到驕傲和自豪。為什麼我們能讓世人不吝言辭地誇讚內蒙古是一個發展的、開放的、生機勃勃的內蒙古?為什麼我們能在較短時間內,把一個人口少、底子薄、起點低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區建成幾項指標全國第一,並快速發展邁進?這一切,都源於民族區域自治在內蒙古60年的光輝實踐。
7月29日,內蒙古軍區某騎兵部隊在進行排練。目前,將參加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大型慶典文藝演出的演職人員正在緊張排練。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