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2月11日電(記者李松)近年來,為提高農業生産效益,重慶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加速推進態勢。截至目前,重慶農村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的比例已超過17%。在農民越來越鼓的“錢袋子”中,除了傳統的種植、務工收入之外,也擁有了更多的收入來源。
重慶市農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重慶市正在推進建立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引導和規範農民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依法、有償、自願”前提下流轉土地。規模經營使政策項目和城市資源進入了農業生産領域,改善了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使農業生産能力和效益大大提高。
萬州區壤渡鎮是三峽庫區一個典型的農業鎮。最近,重慶匯農農業有限公司轉包了該鎮2000畝土地種植葡萄,涉及農戶647戶,流轉期限19年。壤渡鎮高村村支部書記劉祿發説,以前農民用這些土地種植水稻,每畝凈收入也就200多元,土地流轉後,現在每畝葡萄的年利潤在3000到4000元之間,農民得到的地租和分紅等土地增值收益遠比以前高。
瀼渡鎮高村村民冉翔告訴記者,他家共有4口人,家庭收入主要來自打工,一年有2萬多元。“我和妻子常年都在浙江打工,家裏的土地基本都是荒著的,一年也沒什麼進項。但現在我把全家5畝多土地流轉之後,當年就有3600多元的地租收入,根據協議,以後葡萄成熟上市了,我還可以從中分紅,一年一般都有2萬多元。”
而在重慶市酉陽縣,農業龍頭企業重慶和信農業公司流轉了20多萬畝土地種植青花椒,不少農民將土地流轉給企業後,就變身成了“農業工人”,每個月都有工資拿。酉陽縣龔灘鎮農民羅起中給記者算了筆賬:“因為土地貧瘠,以前家裏玉米産量很低,除去種子、化肥、農藥的投入,只能維持基本生活,如果算上勞動力成本,自己則是虧錢。土地流轉後,公司採取了勞務承包的方式,我自己在流轉地種植青花椒,公司每個月給我發100多塊錢的工資,花椒賣出去之後,還可以得到其中75%的銷售收入,確實很划算。”
重慶和信農業公司董事長李健告訴記者,截至2009年,酉陽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也沒有超過2000元,而今年在青花椒種植上,實現土地流轉的農民收入就已超過了3000元。通過規範的土地流轉,土地這一“沉睡的資本”正在甦醒,相較過去單純的個體種植和打工的收入,農民也有了像地租、分紅、工資等更多的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