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趙曉輝、吳瓊、叢峰)“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4.5個、4.4個和2.5個百分點……”
這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近日提交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查的計劃報告中出現的一組數字。這些數字透露出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2007年,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7年來首次超過投資,成為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中貢獻最大的一項。
這組數字立刻引起了兩會內外專家的關注。他們認為,這是我國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初見成效的重要信號,但同時也要對此謹慎看待。在物價高位運行的的背景下,這種變化仍有待觀察,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消費貢獻率7年首超投資
提交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查的計劃報告稱,200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增強,消費與投資增速的差距縮小了2.2個百分點。
“這組數字説明中國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初見成效。”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侯義斌説。
消費、投資、出口被喻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多年來,中國經濟一直面臨著消費不足、投資和出口增長過快的矛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讓經濟更多地依靠消費來拉動一直是中國經濟追求的目標。
“在‘三駕馬車’中,消費應該是‘駕轅之馬’,投資和出口是‘拉套之馬’。”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賀強分析認為,去年消費與投資比重的此長彼消,與政府近年來出臺的“刺激消費、抑制投資”的一系列舉措密切相關。
賀強委員説,一方面,居民收入增加,銀行儲蓄負利率,人們傾向於把錢用於投資或消費,這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消費的上漲;另一方面,近年來,政府一直把抑制投資過快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著力點,嚴把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效果開始逐步顯現。
侯義斌代表認為,改變“消費弱、投資強”的經濟增長格局,最終要落實到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上來。近些年來,政府出臺一系列舉措,努力擴大服務業的比重,有些地方服務業在三個産業中佔比已經超過50%。
消費增長背後物價有推動
對於2007年消費貢獻率超過投資的現象,會場內外不少專家都表示了謹慎樂觀的態度。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認為,目前對這組數據還需要觀察,它有可能只説明了名義上的消費增長,去年高漲的物價也有可能促成消費的高企,現在得出消費和投資的貢獻率已經出現逆轉的結論為時尚早。
今年1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7.1%,創11年的月度新高。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2007年全年平均上漲4.8%,成為1997年以來的年度最高漲幅。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陳佳貴分析説,去年消費比重的增大,物價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如果剔除物價上漲,實際的消費貢獻率可能沒有太大變化。
同時,宋國青等專家也指出,不可否認的是,消費的貢獻率的確處於上升態勢,並且隨著經濟的增長,消費也會自然地有所增長。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為,目前消費的貢獻率只是略高於投資,超過的幅度還比較低,政府需要繼續採取措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是一個較長而艱難的過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據顯示,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般應為80%左右。而在中國,不剔除物價因素,目前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還不到40%。
“三駕馬車”協調拉動仍是今後重點
早在1995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説明時曾提出,實現今後15年的奮鬥目標,關鍵是實現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一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表示,中國要繼續堅持擴大內需方針,調整投資和消費關係,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這是經濟發展的方向,無論是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還是從中國當前需要看,這種趨勢都會維持下去。”侯義斌代表説。
莊健認為,今年需要繼續加大對教育、衛生、醫療等社會保障的投入,以解決消費者的後顧之憂。同時,也需要增加農民收入以及更好地惠及中低收入人群來刺激消費的增長。從産業結構上看,則需要繼續落實政策鼓勵服務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