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記者王麗、劉文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拓寬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可是很多缺乏一技之長的農民進了城卻立不穩”,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六盤水市市長劉一民説,提升農民轉移就業能力,政府必須承擔主體責任。
“民工潮現象已經持續了近20年,可是農民出門打工一缺技術、二缺信息的問題卻仍沒有根本解決”,劉一民代表説,人多地少的貴州是西部勞務輸出大省,卻一直不是勞務經濟強省,農民文化素質落後是制約勞動力轉移的核心原因。許多初中畢業,甚至文化水平更低的農民盲目外出、四處碰壁,就業難、生存難、發展難的問題十分突出。
“要做好城鄉統籌、勞動力轉移的大文章,提升農民群眾適應市場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培養新型農民是最關鍵的基礎環節”,劉一民代表説,從基礎教育到職業教育,近幾年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但對基層來説,要使這些資金和項目發揮最大效益,惠及更多農民,政府應該整合和統籌各種教育資源,抓住重點推進農民素質整體提升。
“農民技能培訓,既要‘抓小’,也要‘放大’”,劉一民代表説,從“小”的方面,集中力量為每個村培養一位視野開闊、思想解放的村幹部;培養一名業務精通的畜牧獸醫員;培養一名技術精、人品好的衛生員,他們就是農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和生産、生活困難的保障員。從“大”的方面,對於眾多文化素質不高的年輕農民,將農技培訓、職業教育、遠程教育等資源捆綁起來,利用“綠色證書”“陽光工程”“空中課堂”等渠道和項目,以點帶面強化提升農民素質。讓很多只接受基礎教育的農民群眾,能再接受一次“集中充電”,掌握更多職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