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湖 北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16日   來源:湖北日報

    二、2009年的形勢和任務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是實現“十一五”發展規劃的攻堅年,是全面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促進科學發展上水平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央擴大內需政策措施集中實施和湖北搶抓機遇、提檔進位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年我們面臨的經濟形勢異常複雜、異常嚴峻。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本身尚未見底,而且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在進一步加深,其嚴重後果還會進一步顯現。今年主要發達國家經濟仍可能全面衰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將明顯放緩,外部需求減弱,勢必加劇國內市場競爭,給我們一些産業企業發展帶來更大壓力;沿海部分行業、企業不景氣,訂單減少,我省部分傳統産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産銷下滑;省內中小企業停産、歇業現象增多,部分支柱産業和骨幹企業生産經營困難;返鄉農民工增加,部分農業生産資料和農産品價格波動,農民轉移就業和增收任務更加艱巨。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政府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經濟生活中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有效改變,目前又面臨推進結構調整升級與增加就業的雙重壓力;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需要繼續下大力解決,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仍然較重;政府自身改革與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政府執行力和行政效能需要進一步提高,等等。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考慮得更週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紮實一些,防止由於估計不足和準備不夠而陷入被動。

    辯證思維,我們面對的挑戰前所未有,面臨的機遇也前所未有,當前需要抓住用好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更是前所未有。第一,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系列得力有效的英明決策,國家穩定的宏觀經濟大局,為實現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引發危機的根本因素在我國被有效遏制,國際金融危機雖然使我國經濟受到一定影響,但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趨勢沒有改變。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建設,打下了良好的體制、物質和技術基礎,使我們具備了較強的風險抗禦能力。第二,日益凸顯的中部“板塊效應”,湖北特色鮮明的各種優勢和有利條件,為實現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湖北既具有後發地區資源豐富、環境容量較大和生産要素成本較低的優勢,又具有發達地區的工業基礎、科教實力和交通優勢。中央加快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在新一輪發展中,包括我省在內的中部地區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在全國經濟增長格局中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國家批准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為我們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發展的重要平臺。近年,我省日益成為國際資本和沿海産業轉移的“熱土”。第三,中央出臺擴大內需保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於我們“應急”與“謀遠”相結合,解決好經濟發展的瓶頸約束,發揮湖北內生型經濟的巨大發展活力。湖北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結構偏重,能源資源匱乏,長期怕“冷”不怕“熱”。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們抓住中央擴大內需保增長的機遇,推進部省合作,加強與國家政策的對接,圍繞“兩型社會”建設,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爭取了一批項目落戶湖北,為下一步加快發展打下了基礎。第四,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為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我們可以利用危機帶來的壓力,因勢利導,強優汰劣,調整經濟結構,淘汰落後産能,推進節能減排,促進高效發展。我們可以利用危機帶來的壓力,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企業經營管理,苦練內功,強筋壯骨,增強適應市場能力。我們可以利用危機帶來的壓力,加快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推動多種形式的兼併重組,做強做大優勢企業,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綜合競爭力強的産業集群,提高抗風險能力。我們可以利用危機造成産業轉型升級加快的有利時機,吸引更多的資本流向湖北、植根湖北。第五,危機造成的經濟格局調整變化,為我們爭取政策、尋求支持、加快發展、實現趕超提供了有利時機。超越常常發生在“彎道”處。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採取了一系列非常之時的非常之舉,為我們爭取中央更多的支持提供了機會。天河機場三期擴建、神農架機場建設、南水北調和核電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了推進速度。由於我省前期準備充分,爭取到的中央先期投資位居各省市前列。中央下一步投資還為我們留下了很大的爭取空間。總之,我們一定要看到困難和挑戰中蘊藏的重大機遇,看到變化和轉化中蘊含的有利條件,把解決當前困難與謀求長期發展結合起來,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正確分析形勢,充分估計困難,牢牢把握機遇,目的在於統一認識,堅定信心。這是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關鍵。黃金有價,信心無價。我們的信心來自黨中央、國務院的英明領導;來自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形成的強大動力;來自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進期蘊含的巨大發展潛力;來自歷屆省委、省政府“打基礎、管長遠”積蓄的發展能量;來自全省幹部群眾思進取、謀發展、圖崛起的決心和幹勁。有信心就有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氣,就有迎接挑戰、戰勝困難的力量,就能夠把廣大幹部抓經濟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把投資者的投資熱情煥發出來,把人民群眾對經濟發展的良好心理預期提振起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和決心,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就能在應對挑戰中把握機遇,在戰勝困難中贏得主動,在開拓進取中增創優勢。2009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九屆五次、六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採取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的機遇,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著力推進擴大內需,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創新,著力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進程。

    綜合考慮,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産總值增長10%,工業增加值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吸收外商投資增長12%,外貿出口增長1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單位生産總值能耗下降4%以上,化學需氧量排放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確定以上目標,是實現中央保增長宏觀目標的需要,是銜接和完成我省“十一五”規劃的需要,是發揮後發優勢、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支點的需要,是保障就業、改善民生的需要。同時,經過努力也是可以實現的。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將本著“跳起來摘桃子”的精神,積極主動工作,力爭更好的結果。

    三、2009年的重點工作

    圍繞2009年的目標任務,我們將著力抓好以下重點工作:(一)以保增長為首要任務,全面落實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

    保增長是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擴內需是保增長的根本途徑。必須緊密結合湖北實際,全面落實國家和省裏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引導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以投資帶動消費,以消費促進增長。狠抓項目建設,進一步擴大投資規模。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既是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有效手段,也是帶動消費的重要舉措。統籌使用今明兩年各項經濟社會發展資金,集中投入各級財政性資金1000多億元,預計帶動全社會投資1萬多億元。其中,今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確保完成6900億元,力爭達到7750億元,重點投向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的大型工程、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關鍵項目。拓寬民間投資渠道,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向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領域。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影響全局、支撐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加快啟動和推進全省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網、武漢天河機場三期、武漢新港、核電等重大電源點、保障性住房、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四湖流域綜合治理、消費電子産業等重點工程建設。健全完善重大項目建設推進機制,確保早竣工、早投産、早見效。充實完善全省重大投資項目庫,研究制定大交通、大流通、大産業、大生態建設計劃和相關配套政策措施,謀劃和形成一批今後5年內投入千億元左右的重點建設工程。千方百計擴大消費需求,不斷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一是努力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消費能力,穩定消費預期。建立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擴大城鄉低保覆蓋面,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和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加大價格補貼力度,帶動消費增長。二是拓寬消費領域,改善消費環境。穩定擴大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大力發展社區商業、物業、家政等服務性消費,積極開發與節假日調整相適應的旅遊、文化、體育健身和網絡等熱點消費,開展社會性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推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增加政府採購,適當擴大公益事業消費。穩定物價,加強市場監管,搞好消費維權,讓居民放心消費。三是採取有效措施開拓農村市場,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支持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連鎖超市下鄉,全面推進“家電下鄉”。興辦5000個集村務、商務、服務於一體的農村綜合服務社。四是促進房地産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力爭3年內全省投入355億元,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基本解決全省43.9萬戶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整合資源,加快農村困難戶危房改造進程。探索鼓勵居民購買自住性、改善性住房的辦法。大力促進住房供應結構調整,重點支持中小戶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開發。綜合運用財稅金融手段,為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持。一是發揮財政資金的政策引導作用,通過資本注入、風險補償等多種方式增加對信用擔保公司的支持。對調整和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省集中稅收增量繼續實行返還,按一定比例用於增強擔保機構實力。二是做好增值稅轉型改革的組織實施工作,減輕企業稅負,增強企業投資意願和能力。三是積極支持金融機構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加快金融産品和服務創新,增加有效信貸投放和資金供應。總結推廣適合農村和中小企業的信貸新品種、信用新模式,大力發展銀團貸款。四是進一步加強銀企合作。搭建銀企對接平臺,完善合作機制,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五是拓寬直接融資渠道。積極推進企業上市融資。鼓勵上市公司兼併重組,採取定向增發、配股、可轉換債券等方式再融資。支持符合法定條件的企業發行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債券,探索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積極做好環境、水專項等地方債券的發行準備工作。圍繞重點項目建設,採取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等多種形式籌措建設資金。六是支持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壯大,增加對地方中小企業的資金投入。進一步做好政策性“三農”保險工作,鼓勵引導保險資金投向我省企業、重點工程項目。加快發展期貨市場,探索農産品期貨服務“三農”的運作模式。

    (二)以結構調整為主要途徑,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

    組織做好今年經濟工作,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又要堅定不移推進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堅持把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重點推進産業結構、企業結構、産品結構、區域結構調整,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優化。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工業立省”。一是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合理規劃先進製造業佈局,圍繞龍頭企業、龍頭項目和名優産品,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先進製造業産業集群和製造基地。加快發展船舶、數控機床、專用設備製造、電器機械及器材等裝備製造業,使之成為推進創新、促進發展、帶動增長的新生力量。力爭今年全省先進製造業新開工和續建過億元的項目達到400個,確保工業重點項目投資完成1000億元。二是突破性發展高新技術産業。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突出發展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等産業,培植發展航空、創意等具有潛在優勢的新興産業,力爭今年開工和建成國家高技術産業化項目各20項。圍繞實施國家“重點産業振興規劃”,爭取項目支持,加強企業技術改造,促進産業結構升級。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全面推進銀行、證券、保險業協調發展。以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為突破口,推進物流基地建設,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建設一批現代物流中心。充分發揮旅遊資源大省優勢,不斷優化旅遊産品結構,創建旅遊名鎮名村,大力開拓旅遊市場。著力創新現代文化産品,加快會展、動漫、娛樂、健身、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書刊信息等産業發展。大力發展境內外服務外包。抓好武漢市江漢區國家首批服務業發展示範試點工作,分期分批加快推進65個重點現代服務業園區和生産性服務業園區建設。進一步加大服務業引導資金投入,推動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加快企業結構調整優化。通過資産重組、資源整合,培育發展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大集團,打造一流的領軍企業。發揮重點産業、大型企業的帶動作用,延長産業鏈,帶動上下游産業發展。加大“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實施力度,確保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0家。以園區為載體,突出發展集中度高、關聯性強、特色鮮明、市場優勢明顯的産業集群,使一批産業集群跨入百億元行列。加快産品結構調整優化。大力實施“質量興省”戰略,培植具有競爭優勢的拳頭産品。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組織實施一批重大技改工程,集中力量抓好一批能突破傳統産業發展瓶頸的重大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項目。鼓勵企業運用新技術,開發新産品,創造新需求,開拓新市場。適應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新變化,重點抓好市場適銷對路産品的生産和供應,提高我省産品尤其是精品名牌産品在全國的市場份額。加快區域結構調整優化。省委、省政府根據統籌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作出了推進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和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戰略決策。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目的是以生態為基礎、文化為核心、旅遊為引擎,以資源整合和交通網絡建設為重點,以實現湖北文化旅遊強省為目標,推動西部8個市州區域聯動、整體開發,促進鄂西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加快我省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今年在抓緊編制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總體規劃和各專項規劃的同時,選擇一批具備實施條件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先期啟動。加快武當山至神農架生態旅遊公路、十堰至房縣高速公路、宜昌至巴東高速公路、十堰至宜昌鐵路、神農架機場等工程的建設和開工準備。抓緊武當山機場等項目的立項爭取工作。抓好一批重點旅遊景點、景區和文化項目建設,打造全國知名的生態旅遊品牌,逐步把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成為國內外重要的旅遊目的地。抓好長江中游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設,促進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加大推動漢江流域綜合治理開發力度。繼續重視和加強襄樊、宜昌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結合全國功能分區和湖北長遠發展要求,抓緊編制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省委提出“一主三化”方針以來,縣域經濟成為全省發展亮點。但與周邊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縣域經濟仍是“短板”,需要進一步加強扶持,加快發展。今年省財政在原已安排10億元的基礎上,繼續採用資金調度的方式,再增加10億元支持縣域經濟及中小企業發展。鼓勵各地依託優勢資源和特色産業,加強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實行農村工業向開發園區集中,引導農産品加工延伸産業鏈,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向集約集群方向發展,新增一批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中小企業和銷售收入過50億元、過100億元的縣域工業園區。支持各縣重點發展2-3個帶動力強和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成效明顯的産業集群,形成特色板塊經濟,打造區域品牌。鼓勵爭先進位,培育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深入實施“科教興鄂”戰略,發揮湖北獨特的科教、人才優勢,加快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認真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創新型企業試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引導和支持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研發機構、應用創新成果,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切實推進省屬科研院所的改革轉制工作,整合科研院所資源,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完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中、向産業集聚。大力推進院(校)地合作、院(校)企合作,鼓勵企業獨立或聯合高校建立工程技術實驗室、博士後工作站,促進産學研結合。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建立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改進和完善科技進步考核評價辦法,推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加強高新技術産業化示範基地、成果中試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火炬創業中心、留學人員創業園建設。扶持100傢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大力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

    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建設。一是強化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按照“硬標準、硬約束、硬檢驗”的要求,強化監督考核。嚴格執行項目開工建設環評審批和節能評估審查,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發展。二是抓好重點領域的節能減排。安排投資150億元,加快實施“十一五”節能減排行動計劃確定的重點節能減排工程項目建設。圍繞能源消費和轉換集中的鋼鐵、建材、化工、電力、有色以及節能效果明顯的交通、建築等行業加強節能改造。繼續開展環保專項治理,確保列入關停範圍的企業應關盡關、關緊關實。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研究制定化工、建材、農業、再製造等重點領域循環經濟專項規劃,編制發佈循環經濟支撐技術目錄和指標評價體系,支持青山—陽邏—鄂州循環經濟示範區、荊門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建設,同時建設一批循環經濟城市和園區。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四是開展全民節能行動,在全社會推行節油、節電、節水等措施。五是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強排污權交易市場建設。實施碧水工程,加強“兩庫”(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兩江”(長江、漢江)、“兩湖”(洪湖、梁子湖)等重點河流、重點水源、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污水管網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設及醫療廢物、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加強運營管理。加強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水土保持、濕地保護等工作。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大力推進“清潔家園”建設等農村環保工作。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