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代表:應該強化古代漢語教學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 程義峰 許雪毅)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彭富春建議強化古代漢語教學。
彭富春在接受採訪時説,許多學生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卻不能熟練地閱讀漢語的古典文獻。
在分析人們為什麼輕視文言文的教學時,彭富春代表説,文言文有一定的缺陷,在歷史上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一是不利於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廣,二是不利於思想的自由表達。這使人們到現在為止還在輕視文言文的教學。
彭富春説:“儘管文言文有一定的缺陷,但文言文具有不可否認的多重價值,具有認識、教育、審美、發展和統一的功能。”
彭富春強調,必須認識到文言文是維護祖國統一的巨大力量。目前,港澳臺和海外華僑,都有使用繁體字和學習文言文的傳統。如果我們強化文言文的教育,必能在文化中國的統一上推進一大步。
彭富春認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文言使我們這個幅員遼闊、方言複雜的多民族國家在書面語言上取得了統一。文言作為歷朝歷代通用的書面語形式,記載了中華古國幾千年燦爛的文明,使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傳承下來。
“在中小學教學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能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了解並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懂得我們的歷史,從而繼承和發揚我們的文化。” 彭富春代表説。
彭富春代表在強化古代漢語教學方面建議,首先,教育部在修改中小學教學大綱時,應加大文言文在語文課中的比重,文言文應超過白話文的內容。同時,應倡導開設大學語文。其次,國家要修改語言文字法,允許和鼓勵人們寫簡體字、認識繁體字。最後,設立國家級的古代漢語語言考試。凡是攻讀中國傳統學科的碩士、博士學位的考生,都應獲得此證書。
任美琴代表建議:義務教育階段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園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 岳德亮)根據一次對一所學校的部分學生家長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學生家長認為手機進校園弊大於利;從家長髮回來的200份回執單中可以看出,幾乎沒有家長對“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帶手機進校園”提出異議。
組織開展此項調查的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臨海市外國語學校副校長任美琴説,義務教育階段是學生身體成長和知識積累的黃金時段,學生不僅要為高中學習做準備,更重要的是樹立並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儘管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明知手機進校園弊大於利,但由於沒有相關規定做依據,只能建議而不敢明令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園。
任美琴代表説,從目前看,手機在給學生以及家長帶來許多好處的同時,也出現了相當多的弊端,如學生在校期間帶手機會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一些學生在上課、上晚自習時頻頻使用手機發短信、玩遊戲、拍照等,影響學生的聽課和學業;攜帶手機有損學生健康成長,過多地使用手機對學生的大腦發育造成不良影響;有些學生訂閱低俗不良乃至黃色短信或者到網上去下載笑話,有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些學生利用手機進行考試作弊,養成學生不誠實的習慣;有些學生利用手機與校外不良人員交往,還有些學生發短信談戀愛;手機屬貴重物品,容易丟失和成為不良人員搶劫、敲詐的目標;手機進入學校會造成學生間的攀比,加重學生家庭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因此,任美琴代表建議,國家制定相關政策規定,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帶手機進校園。
據了解,從2007年1月29日開始,美國200多所公立學校嚴禁學生帶手機進課堂,一個主要原因是此前當學校與學生之間發生矛盾時,學生往往用手機叫來家人或校外人士,導致亂哄哄的糾紛。今年初,日本也著手研究禁止小學和初中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以預防網上欺侮和犯罪案件。
龔玲代表建議興建農民工子女專屬公辦學校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 艾福梅 崔清新)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跟隨父母一起進城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日益凸顯,並已成為當前我國義務教育普及工作的薄弱環節。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實驗中學校長龔玲建議政府在農民工子女集中城市興建公辦農民工子弟學校。
“目前,大多數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沒有城市戶口,無法按學區就近入學,接受中小學教育的渠道不是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就是城市內偏遠的城郊學校,而這些學校條件差,管理水平低,不安全隱患多,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屬於教育質量低、教學效果低、教師水平低的‘三低’學校。” 龔玲説。
同時,由於農民工突出的流動性特點,他們的居住地點不固定,社會地位不確定,特別是在經濟上與城市居民有較大差距,就致使這些孩子形成特殊的群體。“加上思想觀念的原因,農民工子女在常規學校教育中表現出學習差異性大、學習自信心弱、有效注意力時間短、薄弱學科多、自卑心理強等問題,使得正常教育氛圍中的人文關懷、人文精神無法有效形成,人本主義的學習觀也難以滲透到教學中。”龔玲説。
這位有多年教師經歷的人大代表擔憂地説,長此以往,農民工子女就會在教育中逐漸産生不和諧的師生關係與不和睦的同學關係,更會使人的價值信念失落。
為此,她建議政府在區域中心城市,也就是農民工子女集中的城市建立公辦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設定規模,確定教師編制,其辦學條件與其他公辦學校相同,從根本上保證農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而且是在農民工子女自己的學校就讀。
王建華代表:畢業生求職簽約和考研錄取時間應錯開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 岳德亮 裘立華)考研還是求職,這對於很多應屆畢業生來説是個兩難選擇,因為時間上是重合的。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紹興文理學院黨委書記王建華認為,應該適當調整研究生招生錄取時間,避免考生在讀研與就業之間面臨“兩難”選擇。
近年來,全國各地舉辦的普通高校畢業生供需洽談會、人才交流會的高峰集中在4月份左右,而這時全國碩士研究生進入復試的分數線才剛剛出臺,復試工作尚未開始(除自劃線院校外),錄取通知書得在6月中旬經過全國大區錄取檢查後才能發放。
王建華代表認為:“如果這時候恰逢有比較滿意的就業機會,就使得許多應屆本科畢業生陷入就業、讀研的兩難抉擇。”
如何調整研究生招考的方式與時間?王建華代表建議,將入學考試劃分為資格考試和專業考試。資格考試由國家統一組織實施,每年舉行一次,時間可定在10月下旬,考試合格者發給合格證書並規定證書3年有效期,考生持資格考試合格證可向全國任一招生單位的相關學科申請參加專業考試。
取得資格考試合格證書的考生可在3年內按國家公佈的研究生報名申請時間進行報名考試,每年可安排兩次,以每年的5月份(應屆本科畢業生)、11月份(非應屆本科畢業生)比較合適,由考生向招生單位提出申請。
申請方式仍為網上申請,即利用碩士研究生網上報名系統,與資格考試報名網站統一,由網站系統對考生報考資格進行校驗。
王建華代表説,這樣考生可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先就業後讀研,也可當年即申請讀研,這樣既有利於應屆本科生創業、就業,又避免造成一些被錄取考生放棄讀研的局面。
顧海良代表:今年研究生擴招重在解決培養結構問題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 李鵬翔 張先國)針對目前社會關注的碩士研究生擴招是否為緩解就業壓力的熱點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日前在兩會上表示,此次擴大研究生招生,目的是為了解決研究生培養結構的問題,專業碩士的培養將成為趨勢。我們應該利用國際金融危機的時機,很好地思考危機後産業結構變化的基本趨勢,調整高校人才培養方案。
顧海良表示,今年擴招研究生,主要是專業碩士學位的研究生,總量是5萬。武漢大學也增加了800名專業碩士學位的研究生招生。專業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和傳統按學科培養的研究生在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都不一樣。這次擴大研究生招生,就是為了解決研究生培養結構的問題。
專業碩士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一種形式。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定位,專業學位為具有職業背景的學位,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常見的如MBA、MPA等。目前,我國經批准設置的專業碩士已達15類。
顧海良表示,我國的碩士研究生應該更多地轉向專業碩士學位,而不應該以學科作為培養的目標。這可能也是近二三十年來,世界範圍內研究生培養趨勢的一個重大變化。金融危機之後,高校更要反思,按照産業結構變化的需要來設計和考慮專業碩士學位的種類、培養的方案和目標。這有利於優化我國研究生培養結構,也有利於今後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朱永新代表:把學前教育真正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 錢春弦 孫彬)“我們應借鑒發達國家把學前教育納入國家學制系統並作為義務教育組成部分的做法,逐步把學前教育在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的比例從目前的1.3%左右增加到5%以上,把學前教育真正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納入公共事業的範疇。”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説,“公立幼兒園要嚴格執行收費標準,體現公益性,對民辦幼兒園收費要進行適當規範。”
朱永新説,目前我國企事業單位辦幼兒園和集體辦幼兒園數量大幅度減少,民辦幼兒園數量快速增加。民辦幼兒園基本上自主定價,學費迅速增長,給群眾造成很大負擔。
由於不能保障學前教育經費投入,不少地方只好對幼兒園亂收費採取放任態度。城市大多數民辦幼兒園受利益驅動,無節制地亂收費、高收費,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甚至出現了年收費達10萬元的“天價幼兒園”,北京月收費達5000元至6000元的幼兒園不在少數。為此,一些地方出現不足齡兒童提前上小學、擠佔義務教育資源的現象。
朱永新説,與此同時,城市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幼兒園和農村民辦幼兒園、非法辦幼兒園或臨時託管點則低價惡性競爭,辦園條件和辦園質量難以保障,安全隱患嚴重。
“我國學前教育管理還存在著職責不清、多頭管理、有利則管、無利不管的現象。近年來,民辦幼兒園數量激增,一些地方工商、民政等部門越權對民辦幼兒園進行審批,向民辦幼兒園收取審批、年檢、稅收等費用,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幼教管理力量卻嚴重不足。”朱永新代表説,“除了加大經費投入外,政府部門還要加強規劃和管理。”
陳駿代表:留住博士生刻不容緩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 錢春弦)“經濟困難時期更要重視高層次人才培養,要密切關注博士生滯留國外這一中國高層次人才流失的主渠道,保障我國高層次人才安全。”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校長陳駿説。
陳駿説,目前各國都在搶佔人才和科技競爭制高點。我國要完成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戰略轉型,離不開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強力支撐,因此必須加快立法進程,規範全國高校博士研究生教育資助秩序,保障中國高層次人才安全,避免優秀人才進一步流失,使他們能夠全神貫注搞研究,更好地服務於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宏偉大業。
陳駿説,博士生正處於人生創新潛能發揮高峰期,是國家稀有而寶貴的人才資源,但國內博士生正處於生活壓力最大的人生階段,待遇偏低使博士生做家教補貼生活的現象在高校較為普遍,有的要靠父母或者妻子提供生活來源。國內外待遇差異,成為博士生去留的重要因素之一,博士生滯留國外成為中國高層次人才大量流失的主要渠道。
陳駿説,近年來,國內不少高校已經開始實施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但從全國範圍來看,博士生待遇偏低問題依然十分嚴重,成為提高我國博士生教育質量的一個制約瓶頸。
陳駿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大對博士生教育投入力度,要給予專項經費支持,對承擔博士生教育的高校給予政策支持。學校可通過增加配套經費、設立基金、提高獎學金和助學金獎勵額度等方式,大力改善博士生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