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代表委員認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遺産搶救刻不容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怎樣留住人口較少民族最後的文化遺産?
——代表委員認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遺産搶救和保護行動刻不容緩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譚晶晶、周寧、隋笑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視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産”。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認為,一些人口較少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産正逐漸消亡,對人口較少民族文化遺産搶救和保護行動刻不容緩。

    傈僳族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余文良説,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雲南省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建築被大量拆除,比如德宏和普洱等地的佤族和景頗族聚居區。這些承載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築一旦拆除就無法重建。

    作為70萬傈僳族人唯一的全國政協委員,余文良表示,目前國家保護少數民族地區文化遺産的力度還遠遠不夠,傈僳族等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遺産保護現狀令人擔憂。

    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少數民族,統稱為人口較少民族,中國有22個人口較少民族,有的不足5000人,總人口63萬人。在他們所居住的地區,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和民居正在減少,大量傳統民族民俗實物正在消失。

    代表委員們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少數民族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由於這些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核心區範圍較小,存續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身能力較弱,傳統生産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傳統建築、傳統生産生活用品等整體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

    富春麗是新疆代表團唯一的錫伯族全國人大代表,她對當前保護和開發錫伯族文化的做法表示擔憂:“我們建立了民族風俗博物館,發展民俗文化和特色旅遊,但是忽略了民族文化的本質是語言和文字。我們的錫伯族語言正在慢慢消失。”錫伯語有134個字母,也有相應的錫伯族歌曲,但是現在很多錫伯族人都不太會説本民族的語言,會寫的人就更少了。

    與富春麗一樣,傣族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佛教協會會長刀述仁在記者採訪時也表達了對少數民族語言傳播的擔憂。他説,目前傣族聚居區小學的漢語、傣文雙語教育剛剛起步,師資、教材經費比較困難,缺乏工作經驗。“我們下一代最大的問題是,對漢語掌握程度低,但本民族的語言又在逐漸消失。”

    他認為,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遺産保護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更應重視對文化遺産保護。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目前沒有一套完整的經驗可循。應當針對不同民族的具體、特殊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工作。

    他指出,一些人口較少地區的醫療方法、天文曆算、農耕習俗及優秀文化作品都是民族瑰寶,亟須搶救。在民族文化資源開發中,缺乏有效保護舉措,從長遠來看必將影響其可持續開發。朝魯孟等兩會代表委員指出,“保護難”問題對持續開發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形成潛在威脅。濃厚的商業氣息和“變味”的挖掘保護,讓人感受不到原生態文化的氛圍,使民族文化逐漸失去吸引力。

    代表委員們建議,深入細緻地調查、挖掘和確認人口較少民族的相關文化遺産,設立“人口較少民族文化遺産保護工程”項目,進一步加大搶救保護經費支持的力度。此外,應優先立項支持人口較少民族的博物館建設,培養人口較少民族本民族的文化遺産保護專門人才。

    保護人口較少民族文化遺産是兩會代表委員持續關注的話題。在去年的兩會上,43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關於加強人口較少民族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提案,並被作為年度重點調研的課題之一。

 
 
 相關鏈結
· 文化部副部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實踐探索
· 西藏3年共發現14大類406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 丹珠昂奔出席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
· 2009年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産保護更加趨向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