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房價·油價·匯價
——從政府工作報告看四大價格走勢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新華社記者 李延霞 張辛欣 劉羊旸 鄭曉奕)價格是衡量經濟發展的晴雨錶,牽一髮而動全身。在“十二五”開局之年,作為“百價之基”的糧價、事關“安居之夢”的房價、備受“漲多跌少”質疑的油價以及承載巨大國際壓力的匯價會有怎樣的表現?部分代表委員和一些專家結合政府工作報告釋放的政策信號,分析了四大價格的走勢。
糧價穩定可期,但需未雨綢繆
在全球糧食主産區發生極端天氣、糧食需求高漲以及投機炒作等因素的交織影響下,2010年國際農産品市場的主要産品價格走出了耀眼的牛市行情。與國際市場聯絡日益緊密的中國糧食市場也未能獨善其身,小麥、玉米、水稻等輪番漲價。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確保農産品供給,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要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毫不放鬆抓好農業生産。從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到繼續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到大興水利,全面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著墨頗多。
“這些措施非常有針對性,表明了國家促進糧食生産、保糧價、穩物價的決心。” 山西農業大學校長董常生代表表示,由於我國糧食産量連年增長,總體供需穩定,再加上國家的政策支持,今年國內糧價不會有大的波動,將為穩定物價提供基礎支撐。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國家對水利建設的重視,將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狀況,對確保糧食安全和糧價穩定非常重要。”他説。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朱信凱表示,一系列扶持農業生産措施的推出,有益於提高農民抗災和種糧的積極性。“儘管糧食主産區遭遇旱情,但充裕的糧食庫存和抗災成效的顯現,今年糧食價格將呈溫和可控態勢。
但也有專家指出,目前國際糧價持續上漲的傳導效應可能會加劇國內糧價的上漲壓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認為,由於當前市場流動性過剩,必須加強監管,防止炒家拿旱災當題材大肆炒作,放大減産預期,加劇糧價波動。
房價:“雙軌”供給力促理性回歸
在高房價漸成中國城市生活“不可承受之重”之際,政府自去年以來連續出臺了多項穩定房價的措施。在史上最嚴厲的樓市調控下,主要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趨勢有所遏制,但是距離公眾期待的“降房價”依然遙遠。
對於今年的房價走勢判斷,不少代表委員都出言謹慎。他們指出,調控房價的困難之源,主要在於有效供給不足、投資需求過旺以及調控的長效機制不完善,“這些都是多年積累的問題,需要時間來解決。”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定不移地搞好房地産市場調控。加快健全房地産市場調控的長效機制,切實穩定房地産市場價格。進一步擴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今年要再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共1000萬套,重點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設,調整完善房地産相關稅收政策,加強稅收徵管,有效遏制投機投資性購房。
“這些措施釋放出政府堅持房地産市場調控不放鬆的強烈信號。大量保障性住房的投放,尤其是限價房,將對整體房價産生較大殺傷力,關鍵在於落實、監督。”山東經濟學院房地産經濟研究所名譽所長郭松海委員表示。
“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的同時,增加保障房建設,在需求端做減法,在供給端做加法,有利於市場供需平衡。”北京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陳國強表示,今後我國的住房供應結構將呈多元化、多層次特點,“雙軌制”的住房格局是可以確定的。“如果這些政策能夠持續實施落實的話,‘十二五’期間房地産市場回歸健康理性的軌道是有希望的。”
油價上調壓力猶存 ,期待市場化改革
2月19日,發展改革委宣佈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提高350元,調價後國內成品油價格創下歷史新高。
石油號稱現代經濟社會的“血液”,油價的每一次調整,都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事實上,自我國于2008年底啟動完善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以來,成品油價格已歷經14次調整,其中上調9次,下調5次,國內油價也因此備受“漲多跌少”的質疑。
“今年我國成品油價格仍面臨較大的上調壓力。”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表示,“受北非中東局勢緊張影響,全球石油供應的不確定性很大,再加上美國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影響,國際油價將呈總體上行趨勢。”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成品油、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和各類電價定價機制。
全國政協常委、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能源價格是牽動經濟全局乃至老百姓福祉的重大問題,目前的能源定價機制有進一步改革的必要,要根據宏觀經濟選擇適當時機進行理順和逐步完善,制定合理的政策。
韓曉平表示,深化資源價格改革,並不意味著一味漲價,在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同時,我國的成品油市場應建立多元化的市場主體,使競爭更加充分,通過市場的力量,維持油價的合理水平。
匯價雙向浮動基本穩定,舞好升值“雙刃劍”
當前,在外有國際輿論和全球美元氾濫壓力,內臨通貨膨脹和資産價格泡沫壓力的複雜局面下,人民幣匯率的走勢格外引人關注。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1年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表示,目前人民幣沒有大幅升值的市場基礎,應當以穩定為主,雙向浮動。“人民幣大幅升值會對我國出口和産業鏈帶來較大衝擊,在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考慮出口企業的承受能力。”
山西省商務廳廳長王淑珍代表表示,我國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較小,國際原材料漲價又導致生産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應該維持相對穩定,使企業有效規避風險,保持有序發展。
人民幣升值是一把“雙刃劍”,短期來看必然在出口、就業等方面産生負面影響,但政府和企業也可以以此為契機,加快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步伐。
“在升值的問題上,必須把握以我為主的原則,防控風險。”譚雅玲説。
我國自2005年7月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至今,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20%。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已經進入6.5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