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來自代表委員的思考:“三農”工作發展空間何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3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新華社記者 張宗堂、林暉、孫鐵翔、李亞楠)糧食産量實現八連增、城市化率超過50%、扶貧標準與國際接軌、城鎮新增就業創歷史新高……

    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些引人注目的新發展、新成就,在受到代表委員充分肯定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下一步發展空間何在?

    糧食“八連增”後:“多管齊下”拓展增産空間

    2011年我國農業全面豐收,糧食總産量實現了歷史罕見的“八連增”,連續5年超過萬億斤,標誌著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躍上新臺階。與此同時,中央財政“三農”支出超過1萬億元。

    “去年國家支持‘三農’支出超過1萬億元,説明每生産1斤糧食,國家的投入就是1塊錢啊!”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農科院福州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謝華安説。

    “八連增”後,糧食並非無憂。代表委員們認為,“八連增”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生産格局,農業基礎依然薄弱,科技支撐依舊不足,防災減災壓力依然較大,保障糧食安全面臨著不小挑戰和壓力。

    政府工作報告發出強烈信號——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投入將安排12287億元,比上年增加1868億元。

    “要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保障農業增産農民增收,必須多管齊下。”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綠色中原現代農業集團董事長宋豐強建議,繼續加大補貼力度、逐步適度提高糧食價格,下大力扭轉農業比較效益低下的問題;加大對設施農業、農田水利建設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業生産條件;對産糧大省和800個産糧大縣(市、區、場),在農業補貼上予以特殊傾斜,進一步調動糧食主産區的積極性;加強農業技術開發、推廣普及,為糧食增産奠定基礎;大力發展農超對接,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

    城鎮化率超50%後:向城鄉一體化要空間

    城鎮化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0%,這是我國社會結構的一個歷史性變化。

    “城鎮化是中國發展的現實問題,也是必須走的道路。”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説,城鎮化既可以解決城鄉一體化問題,也可使更多農民離土不離鄉,為發展進一步拓展了空間。對農民來説,城鎮化可以使他們就近就業,享受更好的教育、醫療等福利待遇。對城市而言,推進城鎮化還可以緩解大城市擴張帶來的“城市病”。

    而對於城鎮化的發展步伐,政府工作報告在2012年主要任務中也指出:要“積極穩妥”。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積極穩妥”的基調正當其時。

    以山西省為例,城鎮化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就要有約30萬農民進城。

    “城鎮化要更加突出中小城鎮建設,減少農民進大城市的成本。”袁純清認為,農民進城必須有工業産業作為基本就業平臺,否則農民就很容易被城鎮化。同時,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應該解決好農民土地徵用問題,讓農民享受到城鎮化帶來的利益和成果。

    城鎮化建設涉及農民安置問題,其中住所的水、電、氣、路等基礎投資都比較大。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陽城縣皇城村黨總支書記張家勝建議政府能對農民進城後的安置,特別是基礎和公共建設給予持續關注,讓成為“城裏人”的農民有事幹、住得下、留得住。

    扶貧標準與國際接軌後:要輸血,更要向“造血”要發展空間

    2011年,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范小建説,這意味著到2011年底,對應的扶貧對象規模約為1.28億人,佔農村戶籍人口約13.4%。

    扶貧標準與國際接軌,不僅意味著扶貧對象大規模增加,也對未來中國扶貧開發進程産生深遠影響。

    根據2011年發佈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未來十年,六盤山區、秦巴山區等11個連片特困地區和西藏、四省(四川、雲南、甘肅、青海)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將是扶貧開發的主戰場。

    代表委員欣喜看到,今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372.86億元,增長18.7%。

    “要‘扶貧’,更要‘開發’。扶貧開發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不光是解決基本生活,還有教育、衛生等全方位的建設;要輸血,更要向‘造血’要發展空間。”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民政廳廳長曹莉莉説。

    城鎮新增就業創新高後:就業優先,向“扶持企業”要空間

    2011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達到1221萬人,創歷史新高。

    代表委員表示,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對就業的支持力度,全方位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就業,效果明顯。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社會穩定基礎。“居安”更要“思危”。

    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680萬人,就業壓力更大。“我們將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整個就業工作的首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説。

    當前,我國就業最主要的矛盾是總量的壓力和結構性的矛盾並存——今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人數達到2500萬人,同時還有900萬到1000萬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就業。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各級政府務必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緩解招工難問題,關鍵是要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農業大學校長董常生建議,還要緊抓職業教育不放,這樣可以提高農村青年的就業能力。

    李章宏説,高校要特別注意培養年輕人加強動手能力,具備一技之長,而且肯吃苦,就能成為實用型人才。此外,建議國家把中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解決社會青年就業的重要途徑。

    “落實就業優先戰略,還要重點扶持就業容量大的現代服務業、創新型科技企業和小微型企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工商聯副主席陳澤民説。

 
 
 相關鏈結
· 明天誰種田?——與全國人大代表對話三農新形勢
· 2012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支出12286.6億元 增17.9%
· 湖南開闢黨風廉政建設新途徑創建"陽光三農"平臺
· 兩會報告解讀:今年中央"三農"投入將超1.2萬億元
· 代表委員熱議投資“三農”:不要怕農業回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