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季明、劉美子、陳二厚)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政府職能5個減少……10日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打出了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同步進行的“組合拳”。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第七次機構改革,也因其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敢啃硬骨頭敢涉險灘”的一次重大系統性改革舉措而備受矚目。代表委員認為,落實好方案提出的改革舉措,推進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務型”轉變,將極大地激發全社會蓬勃的創造活力。
把該管的管好 讓政府創造更好環境
“重事前審批,輕事後監管。”這是當前社會各界對政府行政較為集中的意見。來自基層的高亞飛代表説,現在一些行政審批涉及部門多、需要文件和手續複雜,讓經辦人不勝其煩。而證照辦下來了,事後的監管又往往流於形式,更有甚者,一些沒有證照無業經營者反而有更大的生存空間,因為有的主管部門堅持“沒有證照的都不屬於我的管轄範圍。”
“事前審批意味著權,事後監管則意味著責,重攬權、輕擔責的錯誤取嚮導致了部分政府部門職能的越位、缺位和錯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馮俊説,“此輪改革,在解決這一問題上動了真格。”
責,被梳理,被明確——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生産、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和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實施統一監督管理;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推進海上統一執法;同一件事由同一個部門負責……方案對政府監管職責提出更高要求。
“只有權責分明,才能劃清政府和市場的界限。”在今年政協全體會議上“痛批”行政亂收費現象的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認為,把該管的管好,政府才能把精力真正放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
把不該管的放下 讓市場和社會更好發揮活力
“政府今後要少幹些越俎代庖的事。”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員會主任張韶春説。
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是本輪改革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減少投資項目審批,減少生産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減少資質資格許可,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方案中多次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這樣的表述,彰顯了減少行政權力對微觀事務干預的決心。
“給予民營企業平等地位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種文件中反復提及的,但説得多做得還不夠,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轉型沒到位。”在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成建看來,此次方案的最大亮點,就在於將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緊密結合、同步推進,“許多問題通過職能轉變來解決,比單純的機構調整更有意義。”
“政府把不該管的堅決放掉,讓‘有形的手’回到自己口袋中來,就會減少對企業和百姓的束縛,激發起市場和社會的活力。”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説。
改革只是起點 防止“精簡再膨脹”怪圈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任務艱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事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代表委員和有關專家認為,有了具體思路和舉措,就要下大力氣精心組織實施,確保改革順利進行。真正讓改革成果固化、顯效。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公共預算專家蔣洪教授説,此次改革針對當前政府職能轉變中的突出問題,讓我們看到了解決“九龍治水”“跑部前進”等“頑疾”的曙光。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機構改革涉及到權力關係的調整、利益格局的分配,阻力很大,很容易出現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現象。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慶鈺認為,改革的意義不僅也不能止于“大部制”,如何在大部門下實現各個分支機構各有管轄,責任明晰,相互融通。理順關係、有效銜接,運行通暢,這才是最重要的。
良好成熟的基礎性制度,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秩序,是政府實施有效管理的基礎。“除了機構改革,方案還提出了建立不動産統一登記、社會信用、現金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基礎性制度,這些都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地方政府必須在中央政府領導下把這些工作做好。”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浦東新區區委書記徐麟説。
這次改革還強調,國務院和國務院各部門要帶頭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完善依法行政的制度,健全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深化政務公開等,以政府帶頭守法、嚴格執法,引導、教育、督促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經營、依法辦事。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安慶分公司總經理王彪認為,政府依法行政、企業依法經營、社會依法辦事,真正做到這三個“依法”,既能為改革保駕護航,更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