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廣東團代表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讓機構改革實現“物理變化”到“化學變化”的轉化
——廣東團代表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記者 劉華、張展鵬)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藥品機構……隨著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公佈,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在今年兩會期間拉開序幕。

    廣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早在三年前就已啟動試點工作,率先探索行政機構改革的新路。11日,廣東代表團代表結合自身實踐對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進行了審議。

    機構整合:從“物理變化”到“化學變化”

    佛山市市長劉悅倫代表認為,衡量機構改革是否成功,一個重要的標準是看能否實現從機構整合這個“物理變化”轉化為行政效能提高的“化學變化”。

    近年來,從國務院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職能越位缺位、職責交叉、機構重疊等問題飽受詬病。對此,東莞市市長袁寶成代表深有體會。2011年他剛調到東莞任職時,發現一條公路竟然需要六個部門來管。“機構改革真的是勢在必行。”他説。

    深圳市市長許勤代表介紹説,2009年深圳開始進行大部門制改革,將原有的46個部門減為31個部門。“從實際效果看,我們認為是有效的。”

    “國務院這次機構改革改到我們心坎裏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代表説,由於此前對食品實行的是分段監管體制,衛生、質監、工商等部門各司其職,中間既有權力交叉,又存在盲點,這也是“地溝油”等食品安全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原因之一。整合力量,成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有望實現從生産、流通到消費環節“一竿子插到底”式的管理。

    劉悅倫説,通過整合機構進行改革,有助於解決管理過程中的“碎片化”現象,但要實現“化學變化”,還需要對行政流程進行再造。

    權力下放:有效承接是關鍵

    劉悅倫認為,“放權”是這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的關鍵詞:“向地方放權,向企業放權,向社會放權。”

    劉悅倫説,賦予企業更大的投資和生産經營自主權,有助於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同時,向社會放權,需要積極培育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更好地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

    “把這些社會組織培育好了,讓它們實現行業內部的自律。政府應該管宏觀調控、規劃、監管,從繁重的事務中脫出來。”他説,這也是過去幾年佛山正在做的事情。

    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代表説,明確提出要讓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管理,這是與以往幾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最大的不同點之一。過去政府機構改革,只是把職能在上下級政府或同級部門之間進行轉移,但這次有部分職能要向社會組織轉移。“社會組織能否成功接住政府這部分職能,是這次改革成敗的關鍵。”

    作為企業界的全國人大代表,來自廣東梅州的寧遠喜提出,政府應該信任社會組織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強同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關係。

    李春洪認為,在簡政放權後,政府將面臨新的課題,包括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強化發展規劃的制定、經濟發展趨勢的研判、制度機制的設計和全局性事項的統籌管理等等。“這就要求我們打破政府部門過去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創新工作方法,轉變工作方式,充實工作內容,適應新的情況。”

    機構改革:一個動態的過程

    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七輪。代表們普遍認為,機構改革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不斷完善,這樣才能保持行政機構架構的合理性,持續提高政府效能。

    許勤説,深圳的機構改革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也在不斷總結和完善過程中”。據了解,2009年,深圳曾撤並貿易工業局、科技和信息局、市保稅區管理局、市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多個機構,成立了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員會。這個舉措雖大大減少了原先各個部門職能交叉、政出多門現象,但由於機構過於龐大、溝通不暢,最終於2012年2月選擇一分為二。

    劉悅倫説,國務院這個方案還只是職能轉變的第一步,未來還需要有第二步、第三步,除了政府職能之外,事業單位、群眾團體的職能也需要進一步清理。

    代表們認為,國務院機構改革是邁向“小政府、大社會”的重要一步,但“小政府”絕不等同於“弱政府”,相反應是更加高效的政府。對此,民眾也需逐步轉變觀念,不應一味把政府視為“無限”政府、“萬能”政府。

 
 
 相關鏈結
· 福建省代表團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
· 陜西省代表團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
· 湖南代表團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
· 山西代表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 袁純清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