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國跨境資本流動仍將呈現振蕩格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4-23 10:26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2015年4月23日(星期四)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介紹2015年一季度外匯收支數據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問。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2014年下半年以來,我國銀行結售匯持續逆差,今年一季度逆差有所擴大,這是否意味著我國出現了跨境資本流出壓力?您怎麼看待當前形勢?未來的趨勢會怎麼樣?

    [管濤]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是當前我國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任務,外匯局一直密切關注跨境資本流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對於你的問題,我想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當前確實存在資本流出的現象。海關公佈的一季度進出口順差1237億美元,而銀行即遠期結售匯逆差1200億美元。由此可見,包括銀行部門和非銀行部門在內的全口徑的國際收支狀況必然是“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逆差”,與2014年二季度以來的情況基本相同。

    第二,當前資本流出屬於意料之中的調整,不能簡單等同於違法違規和隱秘的資本外逃。首先,這種調整是可預期的,反映了市場主體順週期的財務運作。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世界經濟又處於深度調整之中,美元匯率也在持續走強,受這些因素影響,境內的企業和個人延續了去年以來的“資産外幣化、負債去杠桿化”的財務運作,導致即遠期結匯減少、購匯增加。尤其是3月份,在外貿順差急劇下降的情況下,前述內外部因素疊加,導致了當期跨境資本流出壓力脈衝式放大。其中,絕大部分交易都有合法合規的貿易投資背景。實際上,一季度,我國出口收入與出口額的比率是100%,這個比率甚至比前兩年資本流入高峰期的平均收匯率還高出8個百分點。

    其次,這種調整是可解釋的,資本流出的主要渠道仍然是藏匯於民和債務去杠桿化。一季度,剔除跨境人民幣因素以後,銀行代企業和個人涉外外匯收付逆差219億美元,可比口徑的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795億美元,兩者相差576億美元,基本上可以用同期銀行新增境內外匯存款大於外匯貸款778億美元來解釋。也就是説,企業有了外匯不賣,變成外匯存款持有,這進一步擴大了結售匯逆差。與此同時,企業對外進口支付和債務償還加快。一季度,我國進口本外幣支付與進口額之比為118%,較2013年和2014年平均比例高出16個百分點;同期,進口跨境貿易融資餘額下降227億美元,去年同期為增加241億美元。另外,企業的遠期結售匯由以前的順差變為逆差,銀行為了對衝遠期結售匯的敞口,在市場上提前買入286億美元的外匯,進一步增加了當期銀行部門的對外資産運用。

    最後,這種調整是可承受的,當前外匯市場運行依然平穩且總體符合調控和改革目標。國際收支平衡是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但國際收支平衡並不意味著收支相抵、差額為零,一定規模以內的順差或者逆差都屬於平衡的範疇。實際上,即便前期人民幣匯率交易價達到或接近浮動區間上限時,市場外匯供給依然充足,沒有出現市場恐慌。雖然外匯佔款渠道的資金投放減少,但央行通過降息、降準、定向調控等操作,保證了人民幣流動性充裕,市場融資成本總體趨降。4月20日,人民銀行較大幅度的降低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市場利率比年初明顯回落。同時,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鼓勵企業和個人多持有和使用外匯。從最新數據看,截至2014年末,我國對外金融資産中官方國際儲備資産佔比為61%,較2013年末下降4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外匯資産由國家集中持有轉向市場主體分散持有的效果逐步顯現。

    第三,未來我國跨境資本流動仍將呈現振蕩走勢。一方面,如果導致一季度資本流出的因素繼續發揮作用,未來可能促使我國延續跨境資本流出趨勢。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紅利逐步釋放,以及國家微調措施逐步見效,中國經濟仍然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空間,保持合理增長動力的基本面沒有根本改變,海外對人民幣資産配置的需求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這將對人民幣匯率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形成重要支撐。從外部看,儘管美國經濟復蘇勢頭總體較好,但近期一些經濟指標表現尚不穩定,美國貨幣政策調整和美元匯率走勢都有可能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再一方面,近期我國境內購匯增長較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企業為了規避匯率風險提前買入外匯,也就是預防性購匯,其在未來有實際對外支付需求,但這部分需求提前釋放,現在買了以後也就不會再買了。總之,如果境內外市場環境出現積極變化,跨境資本流出將會放緩甚至可能重現凈流入。實際上,進入3月下旬以來,隨著內外部環境好轉,境內外匯供求缺口迅速收斂,境內外人民幣匯率差價也大幅回落。

    最後可以概括為三句話:一是當前我國存在資本流出現象;二是當前資本流出是意料之中的有序調整,不能簡單等同於隱秘的、違法違規的資本外逃;三是未來我國跨境資本流動仍將呈現振蕩格局。

責任編輯: 方圓震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