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辦公廳關於2007年做好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第四次預警通知
教體藝廳〔2007〕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教育局:
2007年1-5月,共收到各地報告的學校腸道傳染病流行事件14起,其中8起發生在5月,依次為甲型肝炎5起、感染性腹瀉3起、急性胃腸炎3起、菌痢2起、副傷寒1起,多因水源污染導致。國務院領導同志對此高度關注,並作出重要批示。目前已進入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此外,我國部分地區已進入洪澇等自然災害的高發期,霍亂、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甲型肝炎等腸道傳染病在發生洪澇災害的地區存在局部暴發的可能。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防止腸道傳染病在學校發生流行和暴發,現就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加強疫情報告,及時控制傳染源。腸道傳染病的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帶菌者,控制傳染源是控制傳染病的根本措施。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督促學校做好腸道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學校一旦發現或者懷疑有腸道傳染病病人時,要及時報告當地疾病控制部門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並在疾病控制部門的指導下,迅速採取相應措施,以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二、採取有效措施,切斷傳播途徑。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主要通過污染水、食物、生活用品或手,經口使人感染。切斷傳播途徑,是控制傳染病的關鍵措施。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學校食品衛生和環境衛生的監督管理工作,督促學校改進衛生管理,消除食品衛生存在的隱患。學校要特別加強對食堂、生活飲用水水源以及廁所的管理,防止食品、飲用水被糞便污染。
三、加強宣傳教育,保護易感人群。各類人群對腸道傳染病普遍易感,但大多數腸道傳染病以兒童和青壯年發病率最高,因此,保護易感學生人群,是控制傳染病在學校流行的重要措施。學校要廣泛開展腸道傳染病預防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學生了解腸道傳染病的預防知識,提高學生自我防護能力。
教育部辦公廳二○○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附件:
常見腸道傳染病基本知識及防控要點
一、基本知識
1、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簡稱菌痢。
傳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帶菌者。主要通過腸道傳播。病原菌隨病人糞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經口使人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以兒童發病率最高,其次為中青年。潛伏期為數小時至7天,平均1~2天。
本病全年均可發生,但多發生在夏秋季。
主要臨床表現:腹痛、腹瀉、裏急後重和粘液膿血便,可伴有發熱及全身毒血症,嚴重者可出現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
2、傷寒和副傷寒
傷寒和副傷寒是分別由傷寒桿菌和副傷寒桿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
傳染源是傷寒或副傷寒患者和帶菌者。主要通過腸道傳播。傷寒桿菌和副傷寒桿菌通過病人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經口使人感染;還可通過日常生活接觸、蒼蠅與蟑螂等傳遞病原菌而傳播。傷寒桿菌在水中不僅可以存活並保持毒力,而且還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後,易造成傷寒和副傷寒的流行。
人群普遍易感,以兒童和青壯年發病率最高。病後免疫力持久。此病潛伏期為10~14天。
此病全年均可發生,但多發生在夏秋季。
主要臨床表現:持續發熱,相對緩脈,有腹脹、便秘、腹瀉等腸道症狀,還可出現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神經系統症狀,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現玫瑰色皮疹。
3、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病毒性肝炎。
傳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攜帶者。主要傳播途徑以糞便排出,經口使人感染,多由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水和食物的傳播,特別是水生貝類等,是甲型肝炎暴發流行的主要傳播方式。潛伏期平均為30天。
兒童發病率高。患者康復後通常會終身免疫,不會成為長期帶病毒者。
秋、冬季為發病高峰。
主要臨床表現:起病急,有畏寒、發熱、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厭油、噁心、嘔吐、腹痛、肝區痛、腹瀉、尿色加深、皮膚和鞏膜黃染等症狀。
4、霍亂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屬於甲類傳染病。
傳染源是霍亂患者和帶菌者。通過被病人與帶菌者糞便或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觸和蒼蠅等不同途徑進行傳播或蔓延,其中水的作用最為突出。
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由數小時至5天不等,通常為2~3天。
夏秋季為霍亂流行季節,沿海地區流行較多。
主要臨床表現:發病急,起病快。發病迅速出現頻繁的水樣腹瀉,糞便通常呈米湯狀,後出現噴射性、連續性嘔吐。病人可能很快會有脫水及肌肉痙攣、循環衰竭伴嚴重電解質紊亂與酸鹼失衡。若不能及時接受治療或治療不當,患者可能會死亡。
二、防控要點
由於傳染病的傳播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宿主),即所謂的傳染鏈,因此,控制傳染病的蔓延也必須針對這幾個條件採取相對應的預防措施。
1、控制傳染源
學校要特別加強對食堂從業人員(包括水源管理人員)的管理,食堂從業人員每年必須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後方可參加工作。凡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包括病原攜帶者)等疾病的,不得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食堂從業人員及集體餐分餐人員在出現腹瀉、發熱、嘔吐等病症時,應立即脫離工作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礙食品衛生的病症或治愈後,方可重新上崗。
一旦發現或者懷疑有傳染病疫情發生時,學校要及時報告當地疾病控制部門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並在疾病控制部門的指導下,迅速採取果斷措施,以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2、切斷傳播途徑
為防止廁所對周圍環境及水源的污染,學校廁所建設應做到佈局與設計合理、衛生、安全、方便、實用,並達到糞便無害化處理的要求。獨立設置的廁所應與生活飲用水水源和食堂相距30米以上。廁所基地排水通暢,不易被雨水淹沒。
學校供水設施要符合衛生要求,自備水源要定期進行消毒處理並加強監測。
學校食堂應當保持內外環境整潔,食堂從業人員要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普通中小學、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和幼兒園的食堂不得制售冷葷涼菜。
3、保護易感人群
學校要廣泛開展宣傳教育,使學生及教職員工了解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等腸道傳染病的預防知識,提高師生員工自我防護能力。
注射疫苗是保護易感人群的方法之一,現在很多傳染病可以通過注射疫苗來控制,其中包括甲型肝炎。需要對學校人群實施群體性預防接種的,必須按照《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要求,由學校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並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備案。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組織學校人群進行群體性預防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