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如果注意觀察,你就會發現身邊有很多中老年人,蹲不下去、站不起來,上下樓很費勁,還經常説膝蓋疼,這就是患上了關節疾病。尤其是進入嚴冬,患者的關節就會更加疼痛,戶外運動更是一種奢望。
患上關節疾病只能忍痛度過余生,還是有好的醫療手段?為避免患病就放棄運動了嗎?年輕人怎樣避免患上關節疾病?在強生“骨動中國”關愛膝關節媒體互動日上,蔡谞教授介紹了關節健康知識及先進的診療方法,以期讓更多人防患于未然,也希望給已經患病的人帶來福音。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近3億人患有關節疾病,但是,來醫院看病的人卻很少,這説明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關節疾病的危害。
沒受傷膝關節也會勞損
膝關節是人體內結構最複雜的大關節,控制著膝蓋的彎曲與伸直,因此通常被稱為“鉸鏈”關節。不僅長期體力勞動、劇烈運動會造成膝關節勞損,隨著時間的推移,膝關節自然就會勞損從而發生病變。就像汽車的軸承,用的年頭多了,自然會不斷磨損。關節也一樣,隨著年齡增長,關節多年積累性勞損,導致關節軟骨會産生退行性變化。
上了年紀、遺傳因素、關節受傷、個人體質、肥胖、過度勞損、各種關節炎症都會導致關節疾病,被很多人俗稱為“關節炎”。其實,關節炎是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炎性疾病,其種類繁多,病因複雜,臨床症狀也不一樣。老年人最常見的就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50%患有骨關節炎,65歲以上人群中,男性患有此病的達80%,女性則高達9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退化性關節疾病,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關節僵硬、關節腫脹、關節畸形。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加重,嚴重影響患者活動,造成下肢負重困難甚至殘疾。
早預防避免老來受罪
老年人、肥胖者、女性、有家族史者及有關節損傷史的人是膝關節退化的高危人群,過度使用膝關節的人也容易得骨性關節炎,因此,日常關節保護非常重要,應從年輕的時候就注意,以免老來受罪。
要避免過度勞累,避免長時間頻繁上下樓、跑步、爬山等對膝關節磨損較大的運動,避免跌打扭傷。走路和勞動時要注意姿勢,不能扭著身體走路和幹活。走遠路時不要穿高跟鞋,要穿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參加體育鍛鍊時要做好準備活動,輕緩地舒展膝關節,讓膝關節充分活動開以後再參加劇烈運動。練壓腿時,不要猛然把腿抬得過高,防止過度牽拉膝關節。練太極拳時,下蹲的位置不要太低,也不要連續打好幾套,以防膝關節負擔過重發生損傷。騎自行車時,車座高度很重要,以坐在車座上兩腳蹬在腳蹬上、兩腿能伸直或稍微彎曲為宜,車座過高、過低或騎車上坡時用力蹬車,對膝關節都有不良的影響。身體過於肥胖者應減輕體重,必要時可選擇使用拐杖幫助分擔雙膝負重。
下蹲時膝關節的負重是自身體重的3—6倍,因此應儘量減少下蹲。如果工作需要必須要經常下蹲的人,最好改為低坐位,例如坐個小板凳。長時間坐著和站著,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而用力過大。
在飲食方面,應多吃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大豆、豆製品、雞蛋、魚蝦、海帶、黑木耳、雞爪、豬蹄、羊腿、牛蹄筋等,這些既能補充蛋白質、鈣質,防止骨質疏鬆,又能生長軟骨及關節的潤滑液,還能補充雌激素,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的代謝,減輕關節炎的症狀。中老年女性要配合對骨質疏鬆的防治。
秋冬早春季節易引發關節疾病,尤其要注意關節部位的防寒防潮。
運動適度要牢記
保護膝關節是不是就不要運動了呢?這是不對的。只要合理運用,還是可以減少膝關節損傷的。
緩步行走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行走時,腿要緩抬輕放,步速可控制在每分鐘60步以內。每日可步行20—30分鐘,並長期堅持。
騎自行車時大腿肌肉有節律地收縮,能使股四頭肌得到很好的鍛鍊,而膝關節運動範圍不是很大,關節受力較小,減少了關節面撞擊和磨損的機會。速度不宜很快,每天可進行30分鐘—40分鐘。
慢跑或走跑交替的方式也可增強關節韌帶彈性,但跑步時最好用前腳掌著地。跑步時雙臂要自然擺動,用鼻子吸氣,用嘴呼氣。跑步速度以不感到氣短並能邊跑邊與別人説話為度。跑步結束後不宜馬上停下來,而應步行或原地踏步。
使用所有能進行拉伸運動的健身設備的正確方法是根據自己的關節情況舒緩進行,運動幅度不要過大。不過分用力進行較重器械的運動,柔韌性訓練也要在自身能力可控制的範圍內。每次活動時間為30分鐘左右,應多種器械交替進行和不出現過度的疲勞感。
水中進行膝關節運動非常好,包括游泳、水中行走等。這些運動是在失重狀態下進行的多關節運動,其中膝關節負重最小,但活動範圍最大,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肌腱也能夠得到充分的舒展。處於急性炎症期或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不能選擇此項方案。
人工關節置換術很安全
當各種治療方法無效,疼痛開始妨礙行動,關節活動受限,症狀逐步影響到生活時,就可以選擇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直到今天,多數人對於人工關節還是不十分了解,以為手術時是將關節全部切除,裝上不銹鋼關節,從而恐懼這種技術。更有一些老年人,認為自己活不了多少年了,無需再花錢做關節置換。種種原因導致接受手術的患者較少。其實,人工關節置換術只是將已磨損的關節面切除,再植入人工關節,以恢復平滑的關節面。發達國家的專家認為,關節置換是治療晚期關節病的金標準,很多人術後恢復了正常生活。
64歲的王老師已經退休十年了,好動的她剛退休時,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社區裏的老年人一起跳集體舞、練太極拳,結果有一天運動回來後關節痛,之後越來越嚴重直至無法走路,後經醫生診斷説需要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王老師2005年先進行了一條腿的手術,由於效果很好,2007年又做了第二條腿的手術,兩條腿都做了以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現在的王老師健步如飛,她還到各地去旅遊,完全與常人無異。
膝關節置換術在我國真正大面積開展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目前無論是技術還是理論水平,我國已經幾乎和歐美國家同步。目前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已經非常成熟,風險很小。患者幾乎沒有痛苦,術後很容易康復,通常術後三天就能下地練習走路,一個半月左右能不依靠輔助工具。
這些情況忌行置換術
在下列情況時,禁忌人工關節置換術:
一膝關節周圍肌肉癱瘓,或神經性疾病導致的肌無力。
二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活動性結核感染、出血性疾病。
三膝關節已長時間融合於功能位,沒有疼痛和畸形等症狀。
四嚴重骨質疏鬆、關節不穩、嚴重肌力減退、纖維性或骨性融合併不是手術絕對禁忌症。
必須強調的是,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並不是一種十全十美的手術方式,雖然大多數病人療效滿意,但仍應注意適應症的選擇,否則肯定會影響療效,有其他手術指徵的病例應盡可能避免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院關節外科主任醫師 蔡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