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疾病是我國公眾的頭號殺手,其中小中風在我國存在著“知曉率低,發病率高,漏診率高,治療率低”的“雙高”“雙低”現象,疾病現狀不容樂觀。在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委員會的支持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更新版》日前于中國腦卒中大會開幕之際正式推出。更新版共識在《2007年專家共識》的基礎上,對疾病定義,風險分層和評估,早期診療流程等方面進行了內容更新,將進一步規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診療流程,避免誤診漏診。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據統計,我國小中風患者已達3750萬之多。研究表明,小中風患者在90天內發生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總的風險高達25%,因此,要警惕小中風發生,重視小中風的治療,以免為今後埋下巨大健康隱患。
小中風有了新定義
與日益增長的患病人數相對應的是,由於其症狀相對輕微,持續時間短,很容易被患者、家屬甚至部分醫生所忽視。而且,小中風的診斷一直是個難題,由於疾病定義中對症狀持續時間的限制,客觀上造成了部分患者被漏診或誤診。
上世紀60年代CT問世之前,腦血管疾病的概念是這樣劃分的:如果發病24小時恢復的叫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如果一週恢復的話叫可逆性繼續神經障礙,再往後稱之為卒中。2003年以後,隨著核磁共振在全球的普及,24小時概念受到挑戰。2009年,美國率先作出改變,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定義為腦、脊髓、視網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暫性神經功能障礙。
此次《更新版》對小中風作了新定義,原則上推薦使用美國ASA頒布的組織學新概念,但鋻於脊髓缺血的診斷臨床操作性差,暫推薦採用“腦或視網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暫性神經功能障礙。”在此基礎上,中國專家又總結出三個與美國不同的操作性概念。一是從本質上講,小中風和腦梗死是缺血性腦損傷這一動態過程的不同階段,建議在急診時,對症狀持續1小時者,應按急性缺血性卒中流程開始緊急溶栓評估,在4.5小時內應考慮溶栓治療。二是在有條件的醫院,建議儘量採用DWI作為主要診斷技術手段。三是對於社區或者是基礎的流行病學研究,採用24小時的時間觀念,既便於流行病學調查的操作,又便於與國外進行對比。
《更新版》與舊版共識相比,最大的變化在於對小中風進行了重新定義。其核心內容由原先的症狀持續時間,轉換為是否有組織學損傷。這一轉變意味著,只要患者出現症狀,無論持續時間長短,都建議通過神經影像學來觀察組織損傷情況,從而進行準確的診斷。其推薦的組織學概念,更接近該疾病的本質,在臨床上存在的漏診誤診現象有望得以顯著改善,同時增加了操作的可行性。
早期干預避免大麻煩
一個人從出生之後到發生卒中,要經過六個臺階。第一個臺階是遺傳因素,也就是説,如果父母卒中,那麼下一代生下來就會貼上卒中高危人群的標簽。如果在出生後,又附加了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抽煙、喝酒、不愛運動,這就邁向了卒中第二個臺階。在這個時候,如果再加上疾病危險因素,血壓高、血脂高或者是心臟病,就開始邁上了第三個臺階。如果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個時候就會上到第四個臺階,也就是短暫性腦血管病發作。但這個時候可能還沒有引起腦組織完全壞死,直到邁上第五個臺階引起卒中發作,可能才會引起關注。這時候就已經離第六個臺階不遠了,也就是卒中的復發。六個臺階走完之後,迎接病人的將是死亡。很多病人在第三、第四次復發之後,就會走向生命的終點。因此,早期干預才能避免惹出大麻煩。
小中風是卒中的預警器。小中風發病後的2天至7天,為卒中的高風險期。研究表明,患者7天內卒中風險可高達10%。因此,儘早啟動小中風的評估和二級預防,可將患者的中風風險降低80%。
《2011年加拿大抗血小板指南》新增了小中風治療推薦,明確指出在小中風早期需要採取積極的抗血小板治療。但目前在我國,小中風治療領域的低估現象嚴重,小中風患者的住院率僅約6%,遠低於發達國家30%的比例。非住院患者對於藥物治療的依從性也亟待提高。
提高患者對於小中風治療的重視,臨床醫生起著重要作用。醫生應與患者充分溝通,幫助患者更好地認識小中風可能造成的大麻煩,理解規範治療的重要性,最大程度上避免中風的發生。
而且,從防控的成本來看,越往前效果越好,最好是能從一齣生就開始建立防控意識。
抓住“五個一過”症狀
小中風是神經內科急症,小中風後24小時內,每20個人中就有一人會繼發卒中,48小時內發生卒中的風險最高。但是,由於其症狀不明顯,持續時間短,很容易被人忽略。
很多卒中患者,在發病前,都曾經莫名其妙摔過跟頭,或者出現半邊身子發麻、頭暈等症狀,但往往都會被誤認為是不小心摔的,或者認為是累著了才會不舒服,而且這些症狀很快就沒有了,也就不會引起重視,更不會去醫院就診。直到發生卒中了,送到醫院接受治療時,通常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因此,提高患者的疾病意識對於小中風的及時診斷也很重要。
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的人,一旦出現一過性症狀,一定要提高警惕。
主要有“五個一過”症狀:一過性頭暈;一過性頭痛;一過性視物不清;一過性言語不利;一過性肢體麻木。一旦出現這“五個一過”症狀時,要在第一時間就醫,爭取把握住治療的最佳時機。
此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國專家共識更新版》中也指出,小中風發病72小時內,高危人群或門診不能在48小時內完成系統評估的,均應收入醫院接受住院治療,以便發生腦梗死時採取早期的溶栓治療並開展二級預防。
抗血小板治療抵禦復發
小中風後發生卒中,會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極大的痛苦和負擔。不僅如此,有過卒中史的患者,又有著極高的復發風險,而卒中一旦復發,將導致更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所以,一旦小中風後發生卒中,應積極配合醫生,堅持規範化治療。
卒中二級預防是一場持久戰,對醫生和患者來説,手中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抗血小板治療。尤其是對於高危患者,應提高藥物的依從性,長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例如波立維等藥物。患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長期、正確使用,以避免卒中重復發作的危險。
此外,在堅持抗血小板治療的同時,患者還需積極控制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降血壓、降血脂,有規律地鍛鍊身體,吸煙者一定要戒煙等。
只有有效治療輔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遠離中風復發的威脅。(作者為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 王擁軍)